春秋战国
时代的丽江,诞生了“金生丽水”之说,但丽江得名,还有一番由少数民族语地名“雅化”为汉语地名的过程——
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对“金生丽水”的源流及其与今丽江的关系进行了考证,并对一些不恰当的观点作出商榷。但要充分说明丽江地名的来源,还要对“(金沙江)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讹‘犁’为‘丽’”的说法进行考释。
历史文献关于丽江得名的记载
《元史·地理志·丽江路军民宣抚司》:“路因江为名,谓金沙江出沙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丽江即古丽水……元宪宗三年,征大理,从金沙济江,摩些负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察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为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第74页)
《元一统志·丽江路军民宣抚司·风俗形胜》:“东有丽水,西有澜沧,南接大理,并距吐蕃”;“金沙江,古丽水也,今亦名丽江,白蛮谓金沙江,么些蛮谓漾波江,吐蕃谓犁枢,源出吐蕃共陇川犁牛石下,亦谓之犁牛河,至临西县境,绕猪婆山弄视川南流,过铁桥,临巨津州,破雪山,出宝山州而去,此江沿河皆出金,白蛮遂名曰金沙江。”(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第94页)
《明一统志·丽江军民府》:“后地属南诏,于此置丽水节度。宋时为么些蛮酋蒙醋醋所据,大理莫能有。元初讨平之,置茶罕章宣慰司,至元中改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罢府置宣慰司。本朝洪武十五年,改丽江府,后改军民府,领州四、县一。”“郡名丽江(元名),形胜:东有丽水,西有澜沧,北据吐蕃。《元志》:丽江环带三面。《元史》:宝山州在雪山之东,丽江西来,环带三面。”(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七卷第206页)
《明一统志·丽江军民府》:“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讹‘犁’为‘丽’,流经巨津、宝山二州,江出沙金,故名。”(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七卷第206页)
《明史·地理志》通安州:“倚西北有玉龙山,一名雪岭,又有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黎牛石下,又名黎水,黎讹丽,流经巨津、宝山。”
《寰宇通志·丽江军民府》:“既而归于南诏,置丽水节度……元置茶罕章宣慰司,后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又改军民宣抚司。国朝改为丽江军民府,领州四、县一”,“形胜:东有丽水,西有兰沧,横亘千里,雄踞九赕,南接大理,北据吐蕃。”(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七卷第162页)
《肇域志·云南志·丽江军民府·临西县》:“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黎石下,名黎水,讹为‘丽’,流经巨津、宝山二州,江出沙金,故名。”(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第668页)
《读史方舆纪要·丽江军民府》:“汉为越嶲、益州二郡地,后汉兼属永昌郡,隋属嶲州,唐因之,后没于蛮,为越析诏,贞元以后属于南诏,置丽水节度。宋时么些蛮据此,大理不能有。元初击降之,置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改为宣慰司,十三年改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罢府,更立宣抚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丽江府,既又改为军民府(土知府木姓。《志》云:府治及所属四州俱未设城垣),领州四。”“金沙江:一名丽江,从巨津川流入界,环府城三面,流入宝山州界。”
《丽江府志》:“元时始改丽江,其曰丽江者,则以产沙金得名金江,即古若水,一名丽水者是也。”
《永北府志》:“金沙江之源出西藏之域,有大山……又下流为旄牛石,即云南旧志所谓犁牛石,讹犁为丽,此丽江、丽水之所以得名也。”
《滇考》:金沙江“源出吐蕃界,至共龙川犁牛石下,南流渐广,故名犁水,后因讹为丽水云。”
以上众书皆称丽江之名系“犁水”(“黎水”)讹为“丽水”,这是有充分根据的,已往笔者亦多次赞同此说。经进一步研究,结合“金生丽水”源流的探讨,对“讹误”说需要深化,笔者认为,“丽江”是在少数民族语基础上的“雅化”地名。
“犁水”之“犁”来自少数民族语
《元一统志》:“金沙江,古丽水也,今亦名丽江……源出吐蕃共陇川犁牛石下,亦谓之犁牛河。”此记作“犁”字。《明一统志·丽江军民府》:“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作“犁”字。《明史·地理志》:通安州“倚西北有玉龙山,一名雪岭,又有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黎牛石下,又名黎水,黎讹丽,流经巨津、宝山。”作“黎”字。《肇域志·云南志·丽江军民府·临西县》:“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黎石下,名黎水。”也记为“黎”字。“犁”、“黎”乃同音异写,而且追根溯源进一步考释,这个“黎”字来自少数民族语地名,是很有可能的。
金沙江上游藏区,有藏族,也有彝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藏语中与“犁”近音的“尼”字地名不少,尼为神,如“尼用顶”,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西南面的藏族村。藏语,尼为神,指神山,用为箐,顶为上,意为神山上的箐沟。“尼”也有太阳之意,如“尼达白松”,是德钦县西南部云岭乡西当村西南面的牧场。藏语,尼为太阳,达为月亮,白松为三兄弟,意为太阳、月亮、星星三兄弟,因传说此地是太阳、月亮、星星三兄弟相会的地方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金沙江》:“元代曾名犁牛河。明清以来称金沙江。因历史上曾沿江取沙淘金,故名。藏语称犁枢,讹作丽水。”按此说,则“犁水”之“犁”与“犁枢”之“犁”,可能同源于藏语。《读史方舆纪要》:“金沙江在州北(指巨津州北),亦谓之神川。”2003年版《迪庆藏族自治州志》:“唐武德四年,迪庆地区设神州,为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十三羁縻州之一,其地在今维西其宗,中甸属神州……永隆元年,吐蕃于原神州地设神川都督府。”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腊普,藏语,腊普,意为神川,是维西县境北部的河流,则神川都督府以此水得名。因金沙江元代曾名犁牛河,“谓之神川”,与藏语“尼”为神有相通之处。如系来自藏区彝语或傈僳语、哈尼语等,“尼”为牛,如玉龙县鲁甸乡阿尼支都村,傈僳语,“阿尼”为牛,意为淹死牛的水塘,因早前此处水塘中曾淹死过一头牛而得名。东川新村镇尼拉姑村,彝语,尼为牛,拉为黑彝,姑为箐边,意为山箐边黑彝放牛的地方。犁牛石,犁为牛,译为汉语时又加一“牛”字,则“犁牛石”就是牛石。《永北府志》:“金沙江之源出西藏之域,有大山……又下流为旄牛石,即云南旧志所谓犁牛石,讹犁为丽,此丽江、丽水之所以得名也。”说明金沙江上游崖岸有像牛一样的礁石,以其形态奇特,令人注目,宛若牛状,而得名犁牛石(或旄牛石),亦因此得名犁牛河。
云南地名中来自少数民族语的地名很多,如阿宁雅化为安宁,扯过雅化为呈贡,麻笼雅化为马龙,目则雅化为蒙自等等,尤其是元至元年间审定路、州、府、县名称时,有意雅化的例子很多,如碌券改禄劝等,由犁(黎)改为“丽”是可能的。
赛典赤与云南地名的“雅化”
《辞海·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修昆明六河,发展生产,立驿站,设州县,加强了云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云南辞典》亦说:赛典赤“至滇,奏改万户、千户为令长,置路、府、州、县,建孔子庙,创明伦堂,购经史,立学田,教民礼义。兴农事,建屯田,倡水利……在滇6年,善政甚多,至卒,百姓巷哭。”这些描述,足以说明赛典赤是勤于政务、深得民心的封疆大吏,他在置路、府、州、县时,对这些建置的名称是作了认真研究的。在赛典赤等当政者看来,“路”为省下最大的建置,名正则言顺,绝不可草率从事。《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五说:“至元十三年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诸路名号来上。盖云南地名多用土语译音,至是其名不雅顺者,大都改易也。”定丽江路名是在赛典赤到任后第三年的事,当时元人已知丽江之美,他亦知丽江之美,如元人郭松年就著有《雪山歌》:“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云几千叠;足盘厚地北摩天,衡华真成两丘垤。平生爱作子长游,览胜探奇不少休;安得乘风凌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赛典赤上报忽必烈,定名为丽江路,改“犁”(“黎”)为“丽”,也是因“犁水”、“黎水”来自“土语”,按汉字解,含意不明晰、“不雅顺”,将“犁”(“黎”)改为“丽”,定名“丽江路”,即丽江(金沙江)流经地区建置之名,上报忽必烈核准,很可能是有意雅化。因金沙江古亦称丽水(或一名丽江),战国时有“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南齐时有“金生丽水”之句,要说“讹”,是古代之“讹”,即古代已将“犁水”(“黎水”)讹为“丽水”,故元代置路时,继承古代称“犁水”为“丽水”、“丽江”,赋予美丽的江河之意而置丽江路,当属可能。
从今天来看,丽江市有长江第一弯之奇特,有虎跳峡之壮观,有泸沽湖的奥秘,有玉龙雪山之瑰丽,丽江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丽江之神奇美丽已誉满全球,丽江确实是美丽的化身,是览胜的奥区,赛典赤将“犁水”(“黎水”)改为“丽江”,是雅化得宜、改得妥当的。(作者:吴光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