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考察研究项目进展顺利
日期:2011-06-09
刘国祥 白劲松
2011年5月1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听取了考古研究所与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考察研究的项目汇报。参加汇报的人员有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利平、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孟松林、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一队队长刘国祥研究员、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院长白劲松研究员。
王巍所长代表课题组向陈奎元院长介绍了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及预期学术成果。13世纪初,蒙古人在漠北高原突然崛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的蒙古铁骑几乎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在世界史上开创了一个蒙古时代。一个偏处大兴安岭一隅的弱小部落何以一跃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蒙古民族的族称—“蒙古”及“蒙古民族”由何而来,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俄国学者奥克拉朵尼科夫就开始尝试利用考古材料探讨蒙古早期历史,近年日本、蒙古和中国学者也积极开展这项研究,但至今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1997—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与当地文博部门联合对海拉尔谢尔塔拉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一批9—10世纪的典型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遗物,系在呼伦贝尔草原首次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室韦遗存,为研究蒙古族的起源提供了科学实证材料,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09—2010年,对额尔古纳森林中的奇乾和黄火地遗址进行了调查,为深入探索蒙古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已引起俄罗斯和蒙古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元朝历代帝王陵寝的地理方位与规格建制问题,是一道举世瞩目的世界性千古谜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巨大学术缺憾和研究空白。结合蒙古民族寻根探源研究而同时在其发祥地域展开元代帝陵探寻调查,极具世界影响意义。本项目以考古学研究为主导,同时开展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张利平市长表示,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该项目的研究,拟在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海拉尔建设一座现代化的“中国蒙古之源博物馆”,将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发现的相关居址、祭祀遗址、墓群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和规划,建设5—8座中小型遗址博物馆,形成具有森林草原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博物馆群,彰显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作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历史地位,为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陈奎元院长听完汇报后指出,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考察研究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呼伦贝尔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是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保护和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该项目的研究,确立呼伦贝尔作为蒙古族发祥地的历史地位,使呼伦贝尔作为世界蒙古人的崇敬、向往之地。陈院长同意将该项目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并建议申报为国家工程。
相关主题:民族起源;王陵;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