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海省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
日期:2011-06-13
综述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手抓玉树抗震救灾,一手抓环保执法监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工作措施,2010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和流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青海湖流域及格尔木内流河地表水环境保持Ⅱ类以上优良水质。湟水流域国控、省控断面达标率由2009年的35.3%提高到2010年的58.8%,整体水质状况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9年的80.2%提高到2010年的85.2%。西宁市、格尔木市SO2年均浓度保持在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内,年均浓度比2009年分别下降了4.9%和19.4%。全省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辐射水平处于正常本底水平。
水环境
[状况]
长江流域 2010年长江流域7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以上标准。出省界直门达国控断面达Ⅰ类水质,长江上游水质总体为优。
澜沧江流域 2010年澜沧江流域3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以上标准,澜沧江上游水质总体为优。
黄河流域 2010年黄河流域31个监测断面,其中19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以上标准,出省界官亭断面达Ⅰ类水质,黄河上游水质总体为优。
黄河流域的一级支流湟水水系17个监测断面中,10个断面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达标率为58.8%,比2009年上升了23.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有3个,占总监测断面的17.6%,比2009年下降了17.7个百分点。2010年,湟水流域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湟水一级支流北川河为轻度污染,沙塘川河为优,南川河为重度污染。
格尔木内流河 2010年格尔木内流河5个监测断面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整体水质状况为优。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 2010年,西宁市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三江源地区18个主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监测点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标准限值,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22609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9031万吨,比上年增长7.5%,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39.9%;生活污水排放量13578万吨,比上年下降1.4%,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60.1%。
2010年,废水中COD排放总量83100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44714吨,比上年增长13.9%,占排放总量的53.8%;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38386吨,比上年增长4.1%,占排放总量的46.2%。
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8257吨,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271吨,比上年增长33.2%,占排放总量的27.5%;生活污水氨氮排放量5986吨,比上年增长10.8%,占排放总量的72.5%。
2010年,排入黄河流域的废水量为15779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9.8%,废水中COD排放量为63844吨,比上年增长3.7%。湟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也是我省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2010年排入湟水河的污水量为1398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1.9%,其中工业废水量4755万吨、比上年降低10.6%,生活污水排放量9231万吨、比上年下降3.0%;COD排放总量55708吨,占全省总量的67.0%,比上年增长1.3%,其中工业COD排放量29426吨、比上年下降0.8%,生活COD排放量26282吨、比上年增长3.8%;氨氮排放量5626吨,占全省总量的68.1%,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1311吨、比上年增长17.8%,生活氨氮排放量4315吨、比上年增长11.2%。排入该流域的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8.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COD排放量列前六位的行业依次为农副食品加工、化工、电力、食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其排放量分别占重点调查单位的36.6%、25.0%、9.3% 、8.8%、7.0%和4.1%,前六位行业累计排放量占到全省重点调查单位的90.8%。
[措施与行动]
☆ 2010年,全省共完成工业废水治理项目3项,完成投资1018.6万元,新增废水治理能力3824吨/日。
☆ 全省治污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已开工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18个,全部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39.3万吨。2010年底,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有15个,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8万吨,新增配套管网301公里。湟水流域新开工建设10座污水处理厂,沿湟各县均建成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5.2万吨。
☆ 根据省政府安排,开展湟水流域排污口清查,实施排污口截污纳管整治工程。湟水流域共清查排污口836个。支持西宁市实施截污纳管一期工程,完成排污口整治254个,收集污水约5万吨/日。
☆ 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全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完成49个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
☆ 全省新建成金滩、小峡、民和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并投入运营。
大气环境
[状况]
城市环境空气
2010年,西宁市、格尔木市SO2年均浓度保持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5.2%,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西宁市、格尔木市环境空气中SO2浓度较上年分别下降了4.9%和19.4%。西宁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格尔木市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
2010年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均未出现酸性降水。
废气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3952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5%。废气中主要污染物SO2排放总量143431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工业SO2排放量133149吨、比上年增长4.6%、占排放总量的92.8%,生活SO2排放量10282吨、比上年增长22.1%、占排放总量的7.2%。烟尘排放总量76529吨,比上年增长0.4%。工业粉尘排放量97520吨,比上年增长41.8%。
工业SO2排放量主要来自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化工、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制品业和石化行业,占全省重点调查单位总量的93.5%。
[措施与行动]
☆ 2010年,投资8728.6万元,完成8个工业废气治理项目,新增废气治理能力101万标立方米/时。
☆ 全省脱硫设施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22.5万千瓦,占全省火电机组装机容量的80%。
☆ 完成全省59家重点污染源企业79台套在线监测设备与省监控中心的联网。
☆ 对全省国控和部分省控重点污染源按季度进行监督性监测,2010年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1.9%、79.3 %,比2009年分别提高了5.3个和16.3个百分点。
固体废物
[状况]
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83.3万吨,比上年增长32.3%。贮存量为1035.4万吨,固体废物排放量为2.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75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42.2%,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产生工业固体废物主要行业为化工、有色金属采选、黑色金属冶炼、电力、煤炭开采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产生量占全省重点调查单位总量的89.1%。
[措施与行动]
☆ 成立了省级固体废物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和电子废物等固体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
☆ 开展了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的调查,查清了我省主要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 加强了家电拆解企业环境管理,督促企业规范拆解设施,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了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工作的有序开展。
☆ 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推进青海省历史遗留铬渣安全处置工作,西宁市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处置工程开工建设。
☆ 编制完成了《全省工业固体废物调查报告》、《“十二五”固体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方案》、《青海藏区矿区尾矿综合整治规划》等,提出了今后固体废物监管方向、能力建设、管理手段和整治措施,强化了固体废物的管理。
☆ 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9%。海东地区、格尔木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已建成启用。
声环境
[状况]
城市噪声 2010年,西宁市区域和交通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区域和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3.2分贝、比上年上升0.7分贝,城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9.5分贝、比上年上升0.4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中社会生活噪声占41.1%,交通噪声占25%,工业噪声占16.5%,施工噪声占6.7%。
2010年度,按声环境功能分类,西宁市1类区域(居民、文教区)环境噪声昼间超标1.7分贝,夜间超标2.2分贝。2类区域(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超标3.3分贝,夜间超标2.9分贝。3类区域(工业区)昼间、夜间均达标。4a类区域(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夜间均超标,分别超标1.5分贝和12.8分贝。
[措施与行动]
☆ 继续开展中、高考期间控制噪声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 加强工业企业噪声环境监管,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辐射环境
[状况]
环境γ辐射水平  2010年,全省环境γ辐射水平与2009年相比无显著变化,处于正常本底水平。
水体放射性水平  对长江直门达、黄河唐乃亥、湟水河扎马隆、澜沧江扎曲国控断面和青海湖国控点进行了水中放射性核素监测,各监测断面与2009年相比无显著变化,处于正常本底水平。
土壤放射性水平  全省土壤中放射性水平与2009年相比无显著变化,处于正常本底水平。
电磁辐射环境质量  国控电磁辐射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点综合场强均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公众照射限值。
[措施与行动]
☆ 为确保辐射环境安全,组织各级环保部门对全省40家重点单位放射源辐射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 加强辐射安全许可管理,依法向79家单位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63个,审批11家(次)单位19枚放射源和42罐放射性同位素的转让购置手续,监督16家单位21枚放射源办理跨省异地使用备案手续,为8家单位50枚放射源转入和8家单位26枚废旧放射源送贮办理了备案手续。
☆ 加强退役核设施放射性污染物填埋坑和省放射性废物库安全监护工作,确保了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的安全运行。
☆ 强化电磁辐射项目环境管理,对77个输变电建设项目进行了环评审批。
玉树地震灾区环境质量
[状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  在玉树州巴曲、扎曲汇流前后、巴塘河兴寨共设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进行连续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地表水水质良好。
生活饮用水环境质量  在玉树州结古镇自来水公司水井、西同片区水井、西航村浦马巷34号水井、白玛家水井共设4个饮用水监测点,饮用水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饮用水源安全。
辐射环境质量  2010年4月20日,省辐射环境管理站对玉树地震灾区辐射环境γ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了现场监测,共测点位24个。监测结果表明,监测区域内环境γ空气吸收剂量率与天然放射性水平本底一致,无异常变化,辐射环境现状处于天然本底水平。
[措施与行动]
☆ 4.14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省环保厅立即启动环境监测应急响应预案,组织环境应急监测人员于4月15日到达灾区,立即对灾区周边环境进行采样监测。
☆ 2010年4月16日,由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青海省环境保护厅专家组成的现场工作组制定了《玉树地震灾区环境应急监测方案》,编制了《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水污染处置预案》。
☆ 2010年5月12日,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玉树州人民政府,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安全处置了玉树州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实验室6立方米危险化学品残渣,排除了一起因地震形成的危险化学品污染隐患。
☆ 组织编制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专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玉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环境监察与工程(项目)环境监理制度》。
☆ 自2010年4月起,由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实施灾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环境保护专栏
[污染减排]
2010年,全省共完成COD减排工程36项(其中工程减排16项、结构减排18项、管理减排2项),完成COD减排量0.46万吨(其中工程减排削减2608吨、管理结构减排削减1988吨、管理减排削减34吨)。完成SO2减排工程49项(其中工程减排16项、结构减排31项、管理减排2项),完成SO2减排量1.24万吨(其中工程减排削减8835吨、结构减排削减3023吨、管理减排削减586吨)。实现了“十一五”末全省COD 和SO2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8.5万吨和14.6万吨的目标任务。单位GDP COD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13.25千克/万元降为6.15千克/万元;单位GDP SO2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22.82千克/万元降为10.62千克/万元。
[环境执法]
2010年,全省环境监察工作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集中整治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重污染行业和重点流域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了一批违法企业,解决了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8571人次,检查企业3104家。对辖区内环境污染严重的湟源县实施了区域限批,立案查处94家环境违法企业,对4家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对35家企业进行了经济处罚,罚款金额120多万元。依法取缔关闭“十五小”企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15家。同时开展了“环保法律进企业”活动,编印了《环境保护执法手册》,规范了环境执法和监管工作。
[建设项目管理]
2010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扎实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等环评工作。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和玉树灾后重建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同时,强化制度建设,制定《青海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加强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全省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785个,其中省级审批125个、委托州(地、市)级审批128个、(地、市)县级审批1532个,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全省共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440个,其中省级完成35个、地方完成405个。
[工业污染防治]
2010年,责令54家企业进行限期治理或整改,停产治理14家,累计完成治理企业43家,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1.8亿元。16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业项目已完成13项,完工率为82%,开工建设3项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全省252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88.1%。全省有20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010年,西宁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较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1%,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2%,创近年来新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36.4%提高到36.6%。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0.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逐年提高。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并首次报送“城考”结果。
[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
突出维护国家生态屏障功能,不断加大基础性、区域性、典型性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重点项目,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速率有所下降,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区域的生态功能得到修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效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
申报并下达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能力建设专项补助资金145万元。组织对全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认真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生态建设示范工作。2009年财政部、环保部下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0个、专项资金2852万元,截止2010年底已完成29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其中21个项目已完成验收。2010年下达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7个、专项资金2000万元。组织完成了年度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申报和考核命名工作,命名了3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全省共建成省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10个。向环保部申报的1个国家级生态镇和3个国家级生态村已通过评审。
[环境科研与信息]
环境科研取得新成效。国家高新技术863课题“铬渣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完成试验工艺设备安装调试和线路联动试车,取得阶段性和实质性进展。完成2005至2009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成效综合评估及地方环境标准《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基于生态补偿理论的黄河源湿地资源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课题通过青海省科技厅验收。《青海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荣获2009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及草地生产状况的WebGIS评价系统研究》获得2010年青海省科技成果(9632010Y0081)。《青海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2010年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KJ2010-2-07-002)。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我省环保专网省环保厅、8个州(地、市)和46个县(区)环保局光纤线路铺设,以及国家环保科研专项“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机制与技术研究项目”在我省的试点示范工作,实现向环保部项目平台实时和稳定的传输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省环保厅门户网站在环保部组织开展的2010年全国30个省级环保厅(局)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第三,被评为2010年度省级环保厅(局)优秀政府网站。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被评为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优秀集体。
[环保产业发展]
2010年,全省环保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据统计,全省环保产业从业单位达到56家,其中环境服务业企业14家、装备制造业企业3家、代销环保产品企业39家,有从业人员2064人。环保产业年收入90931.3万元,其中环保产品销售收入84362.0万元、环境服务年收入6569.3万元。我省推荐的中环瑞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含铬废渣湿法(酸溶)解毒处置技术,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列入2010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领域)。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骨干企业。
[对外合作与交流]
积极与环保部国际合作司、对外合作中心、国际生物多样性履约办公室沟通衔接,加大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实力度,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青海地方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同时,省环保厅与美国犹他州政府签订了《关于进行青海省环境保护方面双边合作备忘录》,拟开展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清洁能源、污染预防与治理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环境宣传教育]
2010年,环境宣传教育紧密围绕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新闻宣传,在《中国环境报》、《青海日报》等媒体刊发环境新闻报道和相关文章130余篇。按照“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宣传主题要求,组织举办了西宁地区省垣单位“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系列活动。同时,开展“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及“建设绿色生态新玉树”环保宣传活动。新创建并命名表彰了全省首批环境教育基地16个、第二批绿色社区12个、第六批绿色学校51所。组织开展了全省环保法律科普进企业宣传月、“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等活动,印发《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生态环保知识50问》、《企业环保法律知识50题》、《污染减排知识百答》等环保科普宣传册2万余册,在20多家企业、10个市县和78个村开展环保科普知识进企业进乡村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信访工作]
2010年,全省共收到信访件197件,来访117人次,其中涉及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类194件、建设项目类3件,信访案件办理率为98.5%。
[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
2010年,全省有环保机构132个,实有人数898人。省环保厅机关及厅属单位有干部职工213人。全省有5个州(地、市)、13个县(区)单独设置了环保机构。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1.88亿元,切实推进县级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和重金属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效提升了全省环保监管水平。
[人大建议与政协提案办理]
年内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件,主要是“加强保护黑泉水库的建议”、“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议和将大通北川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等;办理省政协委员提案8件,主要是“对青藏铁路沿线加强生态保护的提案”、“构建我省公众参与环保促进机制的提案”以及“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提案”等,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100%。
2011年6月5日

全文图片见:http://epaper.tibet3.com/qhrb/html/2011-06/05/content_931257.htm
相关主题:环境保护;公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