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抓住机遇 优势互补 强化管理 多元共融
————塔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探索
日期:2011-06-13
□辛社科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横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及西部山区,辖区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塔城地区上下共谋发展,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明显,后发优势突出。
一、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发展原因探索
塔城地区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北部的塔城盆地、中部的山间谷地、南边的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和西南边缘的洪积平原,具有发展农牧、工矿、商贸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大。全地区拥有可耕地1236万亩,有天然草场10550万亩。平原地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塔城盆地年降水量较多,在低山坡地可进行旱地种植。
矿产资源储量大、矿种齐全。现已发现矿种57种,矿产地700余处。其中最具优势的矿种有:煤、铬、金、池盐、石灰岩、石英砂、膨润土、花岗岩,储量可观,质量上乘。
新中国成立以后,塔城地区长期处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塔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966元,达到886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468元。十一五”“ 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40元。
近几年塔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认清优势、科学规划、确定发展路径,使发展有方向、超越有目标。
塔城地委、行署认真分析全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人文条件,总结概括了四大比较优势:得天独厚的大农业资源、富集的矿产能源资源、良好的口岸地缘以及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相融共生的社会人文资源,提出把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着眼点,积极促进优势资源与国内外优势企业、优良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相结合,努力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提出围绕“大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换、增强整体发展实力”这三大核心目标;突出加快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两大工作主题;走“农业稳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生态美区”的特色发展道路,“十一五”时期成为地区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抓住发展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
“十五”以来,塔城地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项目支持。2001年—2009年,累计投资420.76亿元,接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投资总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塔城地区对外开放具有十分突出的地缘优势。通往哈萨克斯坦的巴克图口岸距塔城市区12公里,已有200多年通商历史,是新疆离城市最近的陆路口岸。近年来,塔城地区立足“把巴克图口岸建成新疆面向中亚国家出口农副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把塔城盆地建成面向中亚国家最大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2008年,塔城市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达7350人,带动了6100户农民致富。
关注民生,体察民意,扶助弱势群体。
把解决广大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增收难、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五难”等问题作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见成效、得实惠。地委、行署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2010年9924名低收入人口摆脱贫困。
以强补弱,缩小发展中的不平衡,共走富裕之路。
塔城地区各县市发展不均衡。地委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组织实施以对口帮扶为重点、定点扶贫相结合的“援弱工程”,切实增强托里、裕民两县的自我发展能力。
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塔城地区行政区划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5个农牧团场,中央大型企业克拉玛依油田、独山子石化基地和直属伊犁州的奎屯市。地委把地区发展置于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编制完成了《克拉玛依—塔城区域融合发展规划》,推动油地单位协调发展。地区与农九师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兵地团结促进融合发展的意见》,促进兵地团结,加快融合发展。
二、社会稳定及其稳定基础探索
塔城始终处在保家卫国和反分裂斗争的前沿,有5个县(市)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腹地有重要的石油化工企业、输油输气管线、铁路等重要设施,安全保卫工作任务重。近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不断变换手法,加紧渗透,非法宗教活动也屡禁不止。更重要的是,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很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塔城地区长期保持着各民族和睦团结、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全地区有5个县(市)被自治区命名为平安县(市),其中额敏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2009年建成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塔城地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强化社会监控措施,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塔城地委、行署强化社会监控措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负责、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格局。积极开展各类严打专项行动,构建各类全方位、多角度的防范网络。
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积极发挥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巩固并完善大信访制度。开展“大接访”活动,由县委主要领导定期接访,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基层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强化特殊人群管理,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社会管控能力。
高度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增长和激化。
塔城近些年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多办为民、利民、惠民的好事和实事,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在教育、医疗、增收、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
形成正面舆论引导强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地委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塔城优秀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倡导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优化社会风气,塔城地区曾两次被命名为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地区。
三、多元文化共存及其文化和谐因素探索
塔城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融合之地,多种文化长期和谐共存的深厚底蕴,为塔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塔城多种宗教信仰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以及同一民族内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都能和谐共处。
塔城民族众多,有着多种风俗习惯、文化生活方式,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吸收。哈萨克族人的肉制品、奶制品及奶茶,俄罗斯族人的馅饼,塔塔尔族人的糕点等美食为各族居民喜爱并学习制作。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该族居民的异族朋友、邻里、亲属的共同节日。
塔城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2010年,塔城地区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项目有11项,自治区级项目27项。全地区现有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蒙古族等文化研究协会,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
塔城地委重视以先进文化引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报告会、演讲会、文艺晚会、图片展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民族团结。
塔城多元文化之所以长期共存并一直保持不同文化和谐、共融的现象,与其民族关系和睦互为因果,除上述历史人文背景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贯彻落实党的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营造多样化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塔城地区各级领导坚持贯彻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条件,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地委清楚地认识到,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相融共生是塔城发展进步的社会人文资源,并把它视为塔城四大优势中的一个重要优势,倡导和谐文化建设。
地处边陲,主流文化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各种文化平等交往,自然融合。
由于各民族迁居塔城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相对接近,文化之间平等交往存在着客观基础。
受到哈萨克、俄罗斯以及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文化分界意识淡薄,包容性强。
塔城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也与几个主要民族的文化特点有关。20世纪60年代之前,哈萨克族人口占大多数,其文化成为当地的优势文化,哈萨克语为族际通用语,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也被其他民族广泛接纳。俄罗斯族人口数量不多,但文化素质较高,俄罗斯文化中少排外心理,少分界意识,与外族通婚的开放态度等对塔城其他民族产生了较大影响。上世纪60年代始,塔城汉族人口增加较快,汉文化的影响日渐明显,汉文化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其巨大的人口数量使其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性,对异文化的排斥心理较小。无论哪个民族,取人所长,为己所用,民族分界意识也因此而较为淡薄。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