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一歌一舞,醉美瑶乡。12月19日,中国(连南)第四届瑶族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中国瑶族“一歌一舞”征集比赛颁奖仪式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隆重举行。
本届瑶族文化艺术节主题是“文化惠民,幸福穿越”,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宗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办,连南县委、县政府承办。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清远市的领导与嘉宾,以及连南县的几千名瑶、汉同胞出席了开幕式。连南县委副书记、县长郑远平主持开幕式。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作为我国唯一的民族节庆专业机构,受邀参与了本次艺术节,国家民委政研室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昌东,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秘书长彭新良等一行专家团观摩了艺术节。
连南作为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被誉为诗画瑶山、歌舞之乡。连南拥有“万山朝王”、“板洞天湖”、“瑶山锦绣”等优美的自然风光,素有“广东小桂林”之称。
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武翠英代表国家民委向艺术节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她说,连南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近年来,连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举办瑶族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了很好保护,还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和繁荣。今天的连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相信连南的明天将更美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站在连南这片千年沃土上,感到一种来自远古的力量,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力量,来自连南县委、县政府和连南人民身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伟大力量。而中国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连南化作了实际行动,表现在第四届文化艺术节,一歌一舞展演这样的文化活动上。相信通过这个活动,一定会成为历史文化和当代文明的对接,通过这种对接和碰撞,一定会创造出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辉煌的历史篇章。
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李秀英主任在致辞中称赞连南县委、县政府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今,连南瑶族文化已经成为广东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连南瑶族“耍歌堂”“长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文化品牌已经响遍南粤大地。以瑶族文化为底蕴的瑶族风情旅游,吸引了海内外游客,为全省旅游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自2008年举办首届瑶族文化艺术节以来,一年比一年有更特色,更成功和精彩,成为进一步宣传连南,让海内外更多人认识连南的有效载体。
清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得坤表示,在各级领导的关情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连南通过坚持举办节,使瑶族歌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瑶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化基础不断实,希望连南再接再励,按照特色立县、文化强县、旅游富民的思路,以节为载体,进一步抓好各项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不断完善软硬件基本设施建设,认真做好民族文化人才与传承人的培育工作,围绕“天下第一瑶城”科学发展示范城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把连南打造成为民族风情特色浓郁的特色文化强县,为创造文化强省、强市添砖加瓦。
连南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崔建军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民族文化一定是大众的文化,一个民族能够看到自己民族文化历史有多远,这个民族就能走多远,衷心希望通过举办瑶族文化节术节,充分挖掘瑶族历史文化的内在魅力和艺术价值,强化瑶族文化的认同感,传播瑶族文化的快乐感,培养瑶族文化的责任感,加快“幸福瑶山,醉美连南”的建设步伐。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瑶族刺绣艺术之乡”授牌仪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民族节庆专委会理事单位”授牌仪式,以及招商项目签约、推介仪式,瑶族服饰表演等活动。
作为本次艺术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国瑶族‘一歌一舞’征集大赛颁奖典礼”也同期举行。此次征集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向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湖北等有瑶族居住的省份发出征集通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共收到来自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等5个省份的近50个歌舞作品。10月,专家评委们齐聚广州,对报送的作品进行评审,最终广西百色右江区选送的《上云梯》获原生态歌曲金奖;贵州荔波县选送的《夷了》获创作歌曲金奖;连南选送的《耍歌堂•长鼓舞》获原生态舞蹈作品金奖;广东舞蹈学校选送的《排排瑶寨舞起来》获创作舞蹈作品金奖。
最后,开幕式在金奖作品瑶族歌舞《拍打舞》的欢快氛围中结束。
据了解,本届艺术节期间,还将举办“瑶绣”产业发展研讨会以及“瑶族特色文艺晚会”。本届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耍歌堂也将于20日在连南县南岗千年瑶寨举行。
文章来源:http://zhjqw.org/jieqingxinwen/jieqingxinwen/2011-12-19/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