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习近平主席在欧洲大陆掀起了一场“中国风”。从荷兰到法国,到德国,再到比利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最高礼遇。而习主席在欧洲的一系列演讲,则前所未有地明确阐述了现代中国的文明观与文化观,在当代世界文化版图上宣示中华文明的合法性。
3月2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也是中国国家元首在世界舞台上第一次以文明发展为主题发表公开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称之为“历史性访问”。习主席在演讲中概括了人类文明发展的3个特点。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进步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习主席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主席有关人类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论述,对于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宣示了中华文明在现时代的合法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遭遇两千年来罕见之变局,在西方文明的强大压力下,反传统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一直是重要的文化思潮。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否定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认为只有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才能实现现代化。然而,最近30年来,中国基本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并在努力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如何理解中国的这一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习主席最近一系列演讲所要阐明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资源,在当今人类文明的舞台上,中华文明具有现代的合法性。
习主席的演讲中,对于佛教文化着墨最多。他甚至教专家式地论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与意义,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吸收、融合、提升外来文化的能力。他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宗教,特别对于世界宗教的多样性,以及三大世界性宗教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予以了高度肯定。他说:“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
最近一段时期,习主席多次论述历史文物与精神价值之间的关系,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法国,习主席特别以法门寺文物为例,再次论述这一观点:“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考虑到迄今为止中国绝大多数的宗教文物都还秘藏在各个级别的博物馆中,我们就应该充分体会习主席的良苦用心与苦口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