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充实与发展 —《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简评
作者:郭军宁 日期:2005-07-20
    读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秦永章博士的新著《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31万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后,感到欣喜和振奋。这是一部从西北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关系史的角度来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学术专著。该书不仅深化了对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同时也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众所周知,历史上,西北甘宁青地区处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要冲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农耕与游牧文化互相接壤、交汇和多民族迁徙、聚合、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曾多次成为中国农牧民族交替兴衰的历史舞台,形成了多民族和多种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格局。这一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进程的典型缩影。因此,揭示这一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的历史由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一地区各民族的兴衰史,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本书视野开阔,以元、明、清三个历史时代为经,以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民族关系为纬,在广泛收集征引有关史料、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视角、多层面地对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全面分析总结了这一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的诸多原因与特点,从而使数百年间西北各族自身发展的历史及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以及因民族迁徙与融合而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并不限于勾勒史实,而是由表及里,论从史出,注重宏观与微观之结合,依据翔实的材料全面进行考察,努力从深层次上阐明社会历史的诸种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作者在书中的结论中,总结了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特点,指出:(1)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是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的重要途径。这一地区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程不尽相同,但他们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不断迁徙、分化聚合、相互融合混血的直接后裔。在每个民族的来源中,具有鲜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2)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的“因俗而治”政策有利于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巩固和发展。元明清三朝统治者从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分布实际情况出发,在采取与内地统一的政治制度的同时,采取了土司制度(包括藏区的千百户制度等)、羁縻卫所、土汉参治等一系列不同于内地形式的特殊政治制度,这种“因俗而治”的政策,客观上有利于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和巩固,加快了甘宁青地区的政治制度从多元向一体过渡的步伐,有利于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安定。(3)由于甘宁青地区特有的地理结构和自然条件,这一地区形成农耕与畜牧两种主要的经济形式。这两种经济形式相互依存,相互需要,构筑了经济领域的“多元”与“一体”。农、牧民族之间密切的经济交往,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始终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内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联结成一个相互补充、各自不能缺少、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整体。 (4)甘宁青地区的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多元性和混融性特点,在这一地区,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兼容与相融的有机统一。(5)民族融合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同时也是相互吸收彼此优秀文化的过程。民族过程中出现的“合而未融”、“融而未化”的“夹生”现象,表明不少族体仍处于民族整合的动态过程中。(6)甘宁青地区在元代已经形成了儒教、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三教鼎立并存的多元宗教格局。这种多元的宗教格局是维系该地区多民族格局的重要精神纽带。
    秦永章博士的上述观点是他在翔实的材料基础上深入探讨的结果。该书深化了对甘宁青地区民族格局形成历史的研究,也为人们了解和整体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005.7.4.
相关主题:书评 书讯
文章来源:郭军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