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毕苏语研究》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6-08-08
   《毕苏语研究》是由我院民族所研究员徐世璇先生所撰,上海远东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一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学术专著。本书出版后受到海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出版后不久便被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译成英文,由德国Lincom出版社出版(The Bisu Language. XU Shixuan, trans. Cecilia Brassett. Lincom Europa, Munich, Germany. 2001),成为被国外学者译成英文并出版的为数不多的我国民族语言学专著之一。
    毕苏语是一种新发现的语言,20世纪60年代由国外学者在泰国北部发现,90年代由中国学者在云南南部确认,至今只有40多年的调查研究历史。国际语言学界现已明确认定,毕苏语是分布于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交界地区的跨境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由于分布区域不集中,上述各国的毕苏语都已处于濒危状态。
    1998年出版的《毕苏语研究》,是作者在经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其运用共时描写和历史比较等多种方法,第一次对毕苏语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全书221千字,共分“绪论”、“语音”、“词汇”、“语法”、“方言”、“语言地位”6章,并附有2000多词汇材料和若干长篇语料,详细描述了毕苏语的结构系统,全面论证了它在语言系属中的地位,揭示了毕苏语及毕索语支的演变流向和历史层次,同时对国内外的毕苏语进行比较,划分出3个方言及其土语,系统论述了方言之间的异同,并对方言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展现了毕苏语的整体面貌。
    本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多种角度第一次详细分析了毕苏语的结构系统,揭示了独具的结构特点;(2)对毕苏语与其他语言的不同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论证了毕苏语在语言系属中的地位和历史演变的层次,以及语言接触对毕苏语产生的多方面影响;(3)第一次对毕苏语的社会背景和人文情况进行全面描述,为语言的结构和演变特点以及当前的使用状况和濒危趋势展现了广阔的人文背景。本书的出版,充实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共时研究的成果,为缅彝语群的历史比较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方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保留濒危语言资料和日益消失的少数民族人文资料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英文版面世,更为国际语言学界的诸多一流专家所激赏。先后对本书发表书评的国外重要刊物有:汉藏语言学重要刊物、法国科学院主编的《东亚语言学报》(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003 volume 32);藏缅语言学著名刊物、美国的《藏缅语区语言学》(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Volume.26.1, Fall 2003);波兰的波兹南出版的《语言学和东方学研究》(Linguistic and  Oriental Studies from Poznan,2002.4/2005.7)等。美国语言学家柯克•珀桑(Kirk Person)博士在给作者的来信中谈道:“您的著作如此令人感兴趣,我们真高兴它正在被译成英文!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认为您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藏缅语言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校长、中国社科院特聘研究员马提索夫(James A . matisoff)教授称,这本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是对彝缅语研究一个极有价值的贡献” 。著名语言学家、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沙加尔(Laurent Sagart)先生表示:“我相信它将是未来几年里研究这一语言最有权威的镜鉴。”波兰文化人类学家、波兹南密兹凯维支大学的马耶维奇(A.F. Majewicz )教授和梅西亚(Maciej Gaca)博士来信写道:“我们刚刚看到你的毕苏语那本书,印象深刻,衷心祝贺你取得这个民族语言研究的科学成果。”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空白语言调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毕苏语研究》不仅展示了我院专家的学术追求和功力,同时也证明我院学者在国际语言学界拥有的学术地位。
相关主题:毕苏语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