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鄂伦春人文经济》评介
作者:金双双 日期:2010-11-16
        
    历经沧桑,从不放弃。刘晓春博士笔下的鄂伦春族就是这样一个涓涓长流、绵绵不断、坚忍不拔、狂野自由的民族。《鄂伦春人文经济》是刘晓春博士关于鄂伦春人文研究的最新成果,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版。这本书是一部伴有柔和文学色彩和质朴民族感情的学术专著,在枯燥的学术论著里,能够表达出一个民族的美丽、生命、哲学、艺术、状态、温暖、情怀,尤其难能可贵。
    这本书以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为核心内容,通过个案研究,对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新鄂两个鄂伦春族乡的人口分布、经济地理、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论述了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阐述了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生态文明价值与现代文明价值。以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现状和生存环境为切入点,对生态影响下的鄂伦春族的命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对鄂伦春族的定居、转产、禁猎、务农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为建立鄂伦春族狩猎文化保护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实施方案。萨满文化是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她体现了鄂伦春人的思维方式,是用鄂伦春语编织的意识形态。书中对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复兴萨满文化的意义,揭示了萨满文化背后的精髓和琐碎。
    整本书的结构有序得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从实地调查到学术性较强的“民族经济与民族经济学评述”,再到人物访谈,之后再议全书主题——狩猎文化,最后论述了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风俗禁忌、传统生产方式、道德观念等问题。通览全书,作者仿佛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景色唯美、情节舒缓的文艺影片,看过后能打动观众,能引发思考。我,就是被打动的一位。鄂伦春人的世界空灵飘渺,似乎置身于兴安岭的云端。通过阅读,你会了解到现实的“鄂伦春人”,知道了“鄂伦春人想说什么,鄂伦春人在想什么,鄂伦春人在告诉你什么”,触碰到了冰冷的时空转变。环境与文化非亲即友,环境变了,那文化呢?
    从理论上讲,研究鄂伦春族文化,就是研究鄂伦春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生活以及其中隐含的生命哲学。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就是因为它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鲜明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团结我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其中包含着他们共同的智慧、思想和真善美。尤其是对鄂伦春族这样的人口较少民族,更应该给予关注。抢救和保护鄂伦春族文化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中迫切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伦理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而刘晓春博士可以说是一位“自我”文化的守卫者,其作品处处是对民族文化复兴意识、生态意识与自觉意识的呼唤。
    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鄂伦春族8196人。但是,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他们的发展困境、他们的民族诉求具有典型性。因此,鄂伦春族问题研究对其他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都有借鉴意义。同时,从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总体入手来探讨民族地区现实问题,不仅对地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升华了鄂伦春族理论研究。对于鄂伦春而言,任何一种形式的研究成果都是有价值的。所以说,《鄂伦春人文经济》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学术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附录让人感慨,《鄂伦春族第一个女博士的生活与梦想》一文,能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对亲情的感恩,也是一部关于成长的记录,有一点文化人类学的味道。鄂伦春族女博士的成长经历,为研究鄂伦春族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研究案例和视角。
    笔尖的灵动、键盘的敲击,学术的探讨,实地的调研,个案的研究,人物的访谈,整体的把握,无疑,《鄂伦春人文经济》还是一曲绝美的二重奏。也许,鄂伦春人的身体素质退化了,也许,鄂伦春人的精神世界褪色了,甚至有关鄂伦春的传说和故事正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但,兴安岭山涧轻盈的泉水汇注而成的灵魂依旧雀跃。鄂伦春,兴安岭的一颗宝石,历经沧桑,绝不放弃。
    (作者:金双双,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刘晓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