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保护少数民族民歌行动成果报告
作者:黄行 陈宗振 斯钦朝克图等 日期:2004-04-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的《中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项曰行动汁划》,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用两年的时间,对中围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的民歌进行考察并采录。现在考察采录已经全部结束,圆满完成_-预定的任。
    本次考察采录工作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2001年4月17日至21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7月5日至17日,到甘肃省岷县、临夏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青海省湟源县、黄南州进行前期考察.确定采录地区.筛选采录对象。
    第二步.从2000年3月开始.进行正式采录。考察组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春瞢带队,副秘书长向云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罗汉田,中国民协刘晓路、刘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文化官员术卡拉,助理焦晓丽.以及考察地区的省地级的专家学者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黄行担任顾问。考察组深入到边远的山寨进行考察采录。2002年3月28日至4月9日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对侗族、瑶族、壮族的歌手进行采录。2002年7月8日至8月5日,到青海,甘肃两省的8个县对土族、撒拉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回族的歌手进行采录。2003年1月6日至15日,再次赶广西南丹县、田东县、田阳县,对当地民歌进行补充调查.实地采录。经过对广、青海、甘肃三省的考察,其采访235名10个民族的歌手,录制民歌385首,录音42个小时.录像57个小时。后期制作了50分钟的考察宣传片和长达420分钟的民歌精选片(将入选的各民族民歌,翻译成汉语,标注国际音标),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民歌,是民族的心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旗由于培住环境、生活习俗、语言文化的不同.流传着风格各异的民歌。它诞生于久远的原始时代,传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漫长岁月.足各民族人民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丰厚遗存,是一幅幅时代的民俗画卷。日前,中国正在从农业文明迈向业文明。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使传坑民歌这种口头文化遗产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基于这种现状,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了《中国少数民旗民歌保护行动计划》,在H本政府资金支持下.开始了此次民歌考察采录行动。
    这次考察采录有四个特点:一是按照科学的田野调查方式,采取面对面、现场的采录方式,以确挥资料的真实性;二是采用现代手段,对歌手演唱的全过程,运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采录。这种形象化的资料,不仅保存了歌手演唱时的原始风貌,而且有利于对民歌的岔义与歌手的情感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这是以往普查所少有的;三是记录、整理时采用了民族语言、汉语、英语、国音标同步标注和瓦译的方式,既便于科学记录,又有利于多种层次和范围的文化交流;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抢救工作已经引起r国际上的关注,畎而唤起国内各有关方面以及令社会珍爱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激发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电为今后开展考察采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相关主题:保护 少数民族 民歌 成果报告
文章来源: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