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社会学研究动态2017年第一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点摘编 (2017年上半年)
作者:孔敬 日期:2017-07-03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上半年(即2017年1-3期)在民族社会学研究方面主要探讨了农村儿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社会心理问题、女性问题、移民问题和民族社区问题等。

在农村儿童问题方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观蕾在《隔代照料者视角下的隔代照料——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一文中,阐述了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目前有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对于隔代照料的探讨相对较少。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村落,隔代照料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其原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当地留守儿童的隔代照料多由老年夫妇共同完成。对于隔代照料者来说,孩子的教育、疾病和安全是最令他们担心的事情,也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们既希望成为隔代照料的受益者,同时也承认隔代照料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可以从经济、医疗、教育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加以改善。安顺学院政法学院李雪彦在《“非死亡失母”:西部边远地区农村青少年儿童正在承受的隐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一文中,阐述了一个完整的核心家庭通常由父亲、母亲和孩童三部分组成。然而,受制于男女比例失调、物质资源匮乏、妇女婚恋观念畸形、早婚等原因,目前西部边远地区的广大农村,青少年儿童因非死亡原因失去母亲的现象逐步凸显。实践中,这种"非死亡失母"主要包括离异、离家出走和拐卖后解救三种类型。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儿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消除贫困、改善人居环境、及时普及高中教育是必须的介入点。

在农村养老问题方面,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蒋军成在《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演进与发展趋势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一文中,阐述了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养老态势,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其中,农村老人最多、增速最快、贫困率最高,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攻点,亟待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契合农村实际,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角度,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养老保障政策轨迹及运行,剖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为研判农村养老保障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指明方向,提出打造“社会化、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四位一体”路径,打通制约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瓶颈,为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公平的养老生活提供制度支持。

在社会心理研究方面,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普元、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万小燕在《老年人宗教心理发展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体生命周期具有不可逾越性,这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理论维度和研究方法。信仰者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时间点上,对待超自然的存在物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对此,通过宗教心理学对老年人宗教心理的理论解读,有助于我们认清宗教的一般规律,且对我国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ψ模型,分析个体的"自我与本我、超我"和"自我与环境"两组关系的平衡发展过程,进一步探讨老年人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的特点,即老年人宗教心理有来自心理性的ψ模型的结构不平衡,也有来自心灵(精神性)的存在挫折。

在女性问题方面,温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社会学研究所陈秋在《女性民俗与农村妇女的村庄政治参与——以温州L村为个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女性、民俗和政治,三者并不仅仅是由抽象概念构成的宏大叙事关系,而是在具体时空中彼此嵌入并有着明确指向的研究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普通农村妇女在民俗生活提供的各种可能渠道中参与村委选举、监督征地利益失衡、培育女性民间社会团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实践了一条独特的"村庄政治"参与模式。农村妇女"村庄政治"参与模式实质是城镇化带来的"民俗生活的政治化",女性民俗的社会理性凸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转型农村社区妇女生活"新传统"。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需重视引导"女性民俗"于农村妇女"村庄政治"参与模式的实践功能,这将是推进"社区善治"理想一条可供选择的重要路径。

在移民问题方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乌静在《牧区生态移民返迁意愿的群体差异及影响因素——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一文中,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生态移民的调查,探究了生态移民返迁意愿的群体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牧区生态移民中年轻人的返迁意愿比老年人的高。究其原因,就业与社会交往是造成这种群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政府在制定移民政策及安置移民等工作中对老年人应以生活照顾为主,对年轻人应以促进就业为重心。

在民族社区研究方面,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孟皓、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王碧陶在《藏彝走廊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互动研究——基于丽江市永宁乡的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藏彝走廊地区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文章来源:孔敬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