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孙嫱: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 -以南阳流动维吾尔族群体为例
日期:2019-01-15

 

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正在成为重塑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如何更好地融入和适应流入地社会是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流动人口中的适龄群体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已经不仅是法律对公民基本教育权的要求,而且也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关系重组和融入当地社会至关重要的条件。随着当前人口流动从个体化转向家庭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龄的随迁子女数量越来越大,教育融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教育政策逐步改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流动人口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障,而且更体现为社会对人口流动现象包容性的提升,有益于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和谐。少数民族群体通常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与流入地存在较大差异,仅仅强调和流入地居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其教育融入问题,往往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包容措施。对于国家而言,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组织和制度、教育办法,将社会的核心价值传递到人们的身心之中,塑造出这个时代需要的人。因此,无论在任何时代,教育都与社会体中其他制度、习俗和信仰,以及这个时代重大的思想运动紧密联系。在流动性社会的新时代,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彼此交往交流交融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价值理念,而教育融入正是促进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笔者从2014年开始关注新疆流向河南省南阳市石镇从事玉石贸易的维吾尔族群体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当地政府的教育措施经历了从最初“不了解”而“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到逐步摸索经验“有的放矢”“主动接纳”的过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指出包容性教育理念对于解决流动性背景下少数民族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动维吾尔族及其随迁子女的教育状况

石镇是全国最重要的玉石加工和批发基地之一。2000年左右,来自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商人开始到此贩卖和田玉,2008年常住人口达3000余人,2013年玉石市场整体回冷,人数有所减少。截至20175月,石镇常驻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10001100人之间,其中90%左右来自以和田为主的南疆各地州,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的30%,其中大部分为适龄儿童。

2016年维吾尔族群体按照要求搬入当地政府规划建设的“天下玉源”公租房社区,在此之前,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完全处于“自然”状态,适龄儿童入学率非常低。体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国家公平的教育政策并没有保障维吾尔族随迁子女享受教育的机会,很多维吾尔族适龄儿童因为语言不通、无法提供户籍和学籍证明、入学年龄超龄、居住不稳定等因素不能接受教育。第二,大多数维吾尔族儿童存在普通话沟通障碍,导致同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保障维吾尔族学生的教学质量。第三,部分维吾尔族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无法协助学校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第四,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影响维吾尔族随迁子女融入当地社会。

二、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措施

2008年到2013年是石镇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数量最多、随迁适龄儿童教育状况最紧迫的时期。这些孩子本应按“就近入学”原则进入居住地附近学校就读,但由于教育资源紧张等原因,很多学校不能接纳这些孩子。2013年底,为了做好石镇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南阳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支持石镇加强管理,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政府正式介入流动维吾尔族群体教育问题的开端。根据《意见》的精神,县教育局出台了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总体上确定“就近入学”“集中管理”的工作原则,将维吾尔族随迁子女规划到石镇中心小学、贺庄小学和石镇初中三所学校统一管理,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摸底调查,督促入学

2014年暑期,石镇教育系统会同政府多部门及新疆工作站对维吾尔族家庭逐一调查走访,详细登记每个家庭未成年人信息。在全面掌握维吾尔族适龄儿童基本情况后,学校在开学前将入学通知书发放到每个家庭,开学一周后再对未入校的学生逐户动员。

()专设工作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在县级教育机构指导下,石镇制定了《维吾尔族学生服务管理工作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并根据每年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补充修改完善。

()改善教育条件

当地政府以更好地服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就学为契机,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争取专项经费对承担维吾尔族学生教育的学校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其次,预算3500万元规划新建石镇中心小学,新小学建设完毕后会极大改善石镇义务教育教学设施,满足维吾尔族学生的入学问题。

()配备双语教师

维吾尔族学生虽然生活在内地,但普通话听说能力普遍较差,增加了他们在校学习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增进沟通交流,教育局通过多种渠道为相关学校配备双语教师。

()制订灵活的考核措施

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制订了相对灵活的考核评比措施。本校内,因为各个年级和班级都有维吾尔族学生,所以他们的成绩全都计入班级总成绩,统一考核、评比。但是在全镇范围内,校与校之间考核评比时,他们的成绩不计入考核。依靠这一折中方案,既不损害教师的利益,又能保障维吾尔族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社会环境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严格执行,截至20176月,石镇维吾尔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100%。然而,走进校园只是这些孩子能够享受国家法律赋予九年义务教育权利的第一步,如何使他们通过校园这个窗口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才是更重大的课题。只有社会普遍形成促进教育融入的大环境,他们才有可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进步。而教育融入大环境的营造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2015年,石镇中心小学按照统一部署,制定了《维吾尔族学生服务管理工作方案》,建立“九个一”服务工作法。2016年,石镇配合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建“六进”活动。这些工作最主要的思路就是以学校教育为窗口,带动和促进当地社会形成教育融入的社会大环境。

()学校均衡编班,促进学生交往

学校将维吾尔族学生均衡分配到全校的各个班级,让他们能够有更多机会与当地学生交流。

()结对帮扶,构建交流渠道

学校一方面通过吸纳一些普通话水平好、学习勤奋、表现积极的维吾尔族学生加入学生会,协助教师与其他同学沟通,并以此为基础引导每个班的维吾尔族学生之间建立互助小组,帮助新来或基础较弱的同学尽快学会普通话,会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引导多个层次的帮扶行动,如开展“四个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即一个校领导、一个班主任、一个辅导员、一个汉族学生,结对帮扶一个维吾尔族学生,逐步弱化当地其他汉族家长对维吾尔族学生和家长的误解心态。

()加强沟通,转变家长观念

除双语教师外,学校还通过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联系石镇新疆工作站的维吾尔族干部,共同以家长会、学生会、家访或电话家访的方式,增进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教育政策,学校开展的活动及正在进行的工作;班主任对每一位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细致评价,形成维吾尔族文字的书面材料,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全面地反馈给家长,实现有效沟通。

()开展普通话培训

对于维吾尔族学生而言,普通话听说读写能力是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学校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提升维吾尔族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活动。从20163月开始,石镇小学专设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培训班”,由新疆支教教师和双语教师在每周一、周二、周四下午放学后为维吾尔族学生免费辅导普通话。此外,学校先后开展了“一对一帮学”、演讲比赛、汉字书写比赛、法治讲座、文艺汇演、参观交流等活动,并在三年级、五年级分别开设了“民族大家庭”“民族常识”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族知识,增进当地学生关于新疆维吾尔族的知识,同时也提升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维吾尔族和当地居民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大,实现维吾尔族随迁子女完全的教育融入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主动出击解决维吾尔族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到在学校教育中为维吾尔族学生制订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再到以学校教育为窗口推动当地社会全面营造教育融入的社会环境。这一系列的措施使石镇维吾尔族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体现出“包容性教育”的理念。包容性教育是被国际社会全面推广的“全纳式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以尊重人权、差异性、学生为中心、全体参与为基本原则,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内外的排斥从而处理和回应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流动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对少数民族群体进行全纳教育的重要体现,对提升各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实践,倡导包容性的教育融入理念,构建包容性的教育融入机制,是实现全纳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当下中国社会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大背景下,类似石镇这样作为少数民族流动群体新聚集地的城镇会越来越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趋势的重要体现。石镇在应对新疆维吾尔族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过程中经过多年尝试,基于实际问题探索出一套改善随迁适龄子女教育的措施,在推进他们融入当地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这一系列措施既是基于对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也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倡导的全纳式教育理念提供了中国经验。当然,石镇经验的局限性和阶段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依然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马爽/摘)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