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赏珍贵古籍 看“非遗”特展
————国家图书馆办特展迎接“文化遗产日”
日期:2011-06-13
□ 实习生 高剑秋 文/图
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册府琳琅,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于6月8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向公众开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颁布和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展示了近200种记载着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珍贵历史文献,从文献角度揭示了“非遗”保护成果,以文献、实物和“活态”展演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种项目。
此次展览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代典籍与“非遗”技艺馆,主要为表现古代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文献展示;第二部分为文津雕版博物馆,主要以分类与编年的方式梳理中国古代书籍雕版的脉络;第三部分为图说中华百工技艺长廊,通过展板展示中国古代“非遗”技艺。
此次展出的古籍珍品,共涉及33大类“非遗”技艺。其中有世界仅存的敦煌舞谱,这是一部记录古代中国各民族艺术交流与融合的著作;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世界上第一部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集本草学大成的《本草纲目》、珍贵戏曲史料《升平署戏曲脸谱图册》,以及珍贵碑帖传拓作品和不同时期的印刷品等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部材质奇特的17世纪的手抄本,这是一部用古老的维吾尔族桑皮纸书写的《纳瓦依诗集》。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用这种技艺制作的桑皮纸以新疆桑树皮为原料,特点是柔韧、拉力强、不退色、吸水性强又防蛀。这部手抄本对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西传,具有重要的物证价值,同时对于研究古代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现场展示区,参观者还能看到“非遗”传承人的绝活展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雕版印刷、杨柳青的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都当场进行了技艺演示。
木版水印是京城荣宝斋的独门绝技。传承人王丽菊是这项绝活的第六代传人。她当场印制的齐白石作品《墨虾》,真是几可乱真,虾米的胡须都有飘然似动的感觉。王丽菊向记者说:“我20岁就进了荣宝斋,先当了3年学徒。刚进店,就遇上了学‘染绢做旧’这门手艺。我的染绢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用了8年时间才完成,用了1667套刻版。自己这些年真是受益匪浅,原来跟我一起进荣宝斋学水印的有8个人,现在就剩下3个人了。我现在着手印制绢本《宋元画册》。这套画册上的建筑和人物的造型、用色都很复杂,对自己是个挑战。同时3个20多岁的徒弟也跟我一起印制,我要把自己从师傅王玉良那里学到的技艺,和自己30余年的经验传给他们。”
在展厅的另一边,一个老人正在用刻刀展示雕版技艺,他就是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陈义时。他展示的是从书写、制版、印刷到装订成书的全过程。陈义时出生于雕版世家,他14岁就开始了雕版生涯,44年从未间断。在陈义时旁边摆放的《绿杨笺谱》,是他一人耗时16年精心雕版,集山水、人物、花鸟、动物、梅兰竹菊等各种图案款式于一体的笺谱。“这部笺谱雕刻线条圆润、流畅,人物的神态也能清晰地看出来。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在雕刻时几乎都把脸贴到雕版上了。”陈义时说,“我除了雕版和带徒弟,现在还到各地去讲学。只要大家感兴趣,我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这门技艺。”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