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对“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的贺辞
作者:朱锦昌 日期:2003-08-18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热烈祝贺中国民族学学会与云南大学联合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研究中心”承办的“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隆重举行。
    其次,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来自全国各省区和台湾及澳门地区的民族学、人类学的学者,以及来自国外的学者表示真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云南大学建校80周年。在建校80周年之际,在云南大学举办学术研讨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云南大学是祖国西南边疆建立最早的大学,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在云南大学任教。云南大学不仅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而且养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建校80年来,云南大学英才辈出,硕果累累。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协力,奋力拼搏,辛勤创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材,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边疆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向云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问候。
    云南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其中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便有25个。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居住、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历史上各个时期、各民族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等遍布全省各地,使云南具有世所罕有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此外,具有美学或科学价值的名山异洞、秀水奇湖、悬峡壁谷、急流瀑布、冷热奇泉、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众多,使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云南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立法和规划,取得了重要成就,走在全国各省的前面,并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为全省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借此机会,向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
    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民族地区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同时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1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保护、传承、延续自己文化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今年6月24日共同举办了“文化多样性、发展与全球化”的学术研讨会,在京数十位学者就文化多样性的定义、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权利、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研讨。今天,全国民族学界的学者、专家欢聚云南首府,就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相互交流,共同磋商;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吸取教训,减少损失。因此,此次会议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研讨会,而且是一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对策研讨会。
    文化多样性是历史上和当代世界的客观事实,世界上每一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冲击。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也一样,是世界各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和稳定的基础。因此,维护文化多样性,是当代世界的客观现实所要求的。
    维护文化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发展中华先进文化的基础。保护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守传统。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将逐步失去功能。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转变功能,提升传统文化的品质,并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
    最后,我祝贺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与会代表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相关主题:朱锦昌;民族文化与全球化;贺辞
文章来源: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