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以人文科学与自然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黑水城奥秘—“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日前举行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6-10-13
    20世纪中国有四大文献发现,即殷墟甲骨文、居延简牍、敦煌遗书、黑水城文献,其中有两大发现出自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即黑水城地区。这里出土的20000多枚居延汉简和8000多件册黑水城西夏文献,确立了黑水城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此地自然环境特殊,既有戈壁、沙漠,又有点点绿洲。祁连山融化之雪汇成黑水,滋润着干涸的沙漠,形成独特的沙漠绿洲文明。自古以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这块奇特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而最近几十年间自然环境呈恶化趋势,绿洲在萎缩,湖泊在消失,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形成于此地。正由于此地人文与自然环境均拥有独特魅力,从而引起国内外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与自然科学界的共同关注。
    为深入研究这一特殊区域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同合作,于2006年9月在黑水城所在地额济纳旗举办了“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蒙古国的7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其中中国代表30多位,阵容可谓强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次会议执行委员会主任史金波研究员在大会上作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次会议有以下收获和特点:
    一、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会议筹委会有意识地请各国人文和自然科学家共聚一堂,围绕黑水城的人文和环境两大议题,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并力求在两种学科的结合上有所收获,有所进展。论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时间上下跨越两千年,讨论的范围囊括了黑水城、居延、西夏、蒙古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文物、文献、地理、河流、绿洲、沙漠、水文水利、气候、植物诸多方面,关注范围广泛,涉猎课题很多。这样广泛的内容超出了一般学的术研讨会。专家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讨论中融会贯通,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不少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对黑水城地区绿洲的缩小、农业文明逐渐消退的原因,自然科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论证,在讨论中,社会科学家又提出明代初期将农业人口迁走,后来从事牧业的蒙古人进驻,改变了这里的产业结构,也是一种重要原因。《从绿洲到沙漠》、《黑水河流域的人间活动和自然利用》等论文更是集人文与自然科学于一身,作了新的研究尝试。可以说,会议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宏观研究与微观实证相结合。在人文方面,有的研究这一地区历史长河的变迁,有的探讨黑水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有的综合探寻西夏时期黑水城社会,有的则具体研究历史文化的某一侧面,如汉代对居延的开发、唐代的城址、西夏的农牧业经济、宰辅制度、监军司的设置、文献遗存、藏传密教、佛教版画,方术占卜,音韵学资料、道路交通、元代的文书等。在环境方面有的宏观分析黑水下游环境急遽变化的原因,复原1600年前以来的气温和降水量;有的则具体从农业用水、地下水的使用研究对环境的影响,有的用高精度仪器DGPS定位系统考察居延海旧湖岸;有的利用从祁连山和阿尔泰山切削下来的冰心各层次含沙量来复原黑水城流域的环境,有的考察居延泽底的堆积物,作湖相剖面分析硅藻化石集群层位的变化研究黑水城水域环境的变迁,有的利用湖心孢粉分析环境演变,细致入微。值得注意的是,与会专家从人文和自然科学两方面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里自然状况是环境变化的基础,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这为我们认识本地区以及其他沙化严重地区的环境变化原因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可以说,这是一次有创新的学术会议。
    三、总结历史经验和寻求现实对策的结合。很多专家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黑水城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探求人类活动的得失利弊,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从不同的侧面寻找保护、改善当地环境的对策。这里早在汉、唐时期就开发屯田,至西夏、元代更加大规模地发展农牧业,使当地环境进一步恶化,明、清以降,沙化加剧,河水断流,湖泊干涸,树木枯死,城市消失。惨痛的历史教训确实值得重视。有的专家探讨历史上治理黑水河流域的措施,如清代黑水河的断流时,曾实行均水制度;有的专家着重研究近50年来农牧业政策、生态移民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有的论证这一特殊地区的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专家们认为,水是这里的一切。由于历史上人类的频繁活动,这里水资源遭到破坏,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更大范围人类的生存环境。在黑水的中、上游对黑水以及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也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目前当地政府为保护环境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专家们对综合治理黑水流域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限制黑水中上游用水量,增大下游给水量,控制当地农牧业,逐步涵养土地,是使生态不再恶化的主要手段。保护这里的环境,保存这里的人文资源,对中国古代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今后长时期的重要课题,任重道远。
    专家们还就近考察了汉代、唐代、西夏、元代的遗址,考察了环境变化很大的居延海,看到活着和已经死去的胡杨林。亲眼目睹大自然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报复人类,专家们的心灵为之震撼,从而加深了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重要性的认识。
    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是有史以来在额济纳旗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是一次跨学科、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其内容丰富,成果累累,必将将对提升黑水城跨学综合研究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关主题:人文与环境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