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向国际的中国人类学
————“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国际会议综述
作者:李宇军 日期:2012-09-18

 

huiyi

 当地报纸在头版的会议报道(会议开幕式)

 

 当地报纸在头版的会议报道之二

 当地报纸在头版的会议报道之二

 

会议期间,举行了昆明大会30本论文集“新书推介会”

会议期间,举行了昆明大会30本论文集“新书推介会”

 

参会部分代表合影

参会部分代表合影

 

一、走向国际的中国人类学

由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都市人类学委员会(CUA)和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企业人类学委员会(CEA)联合主办的一个人类学民族学国际会议,于2012年9月10-1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及其下属的都市人类学委员会,是此次国际会议的协办单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人类学民族学学术团体和机构,如巴西人类学联合会、印度人类学联合会、东南欧洲人类学国际联合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女性委员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人权研究委员会、墨西哥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中心等,也是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合理性议题:企业文化、公司责任和都市发展”,吸引了来自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约200位各国学者。

在开幕式上,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CEA)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继焦博士在致辞中指出,当下人类学的日子并不好过,世界各国的同行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如何将自己研究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从穷人转向富人、从自然经济转向知识经济、从传统村落转到现代企业、从少数群体转到主流社会,等等。又比如,如何帮助民族学专业毕业生在城市里或高科技企业中,找到一份高薪的好工作呢?

9月12日,由国际都市人类学委员会(CUA)主席、英国肯特大学人类学教授朱莉安娜·帕拉托(Giuliana Prato)博士和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CEA)主席张继焦博士联合主持了一个“‘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推介会”。“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是2009年在中国举行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取得的成果。该丛书按照30多个专业领域或分支学科划分主题,已编辑出版论文集共32本。比如,《主旨发言、名家讲座——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应用人类学、发展与文化多样性》、《全球化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的环境问题:多学科的视角》、《都市族群与族群关系》、《亚太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和社会流动》等。张继焦指出,第16届世界人类学大会取得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中国新一代人类学民族学家在世界学术界的崛起。

2009年我国在昆明举行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之后,国际学界与我国学者的联系得到加强。因此,会议组织方拟邀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研究员两位同志组织了一个专题会议,其主题为“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海外华人传承民族文化”。此专题会议分为5个单元来研讨,从9月11日开到13日上午。报名参加此专题会议人数共32人:国内23人,欧美9人。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到会的代表有14位,分别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中国、意大利等5个国家的近10个不同机构,如法国国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德国马普宗教与民族多样性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

为了办好此次专题会议,我们计划将参会论文进行挑选,结集出版一本论文集(中文、英文论文合集),名为“走向国际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海外华人传承民族文化”,列为“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第33本论文集。

 

二、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自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兴边富民”政策等的实施,中西地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各民族文化的保留、传承与创新等,是国内外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议题。

张继焦的论文题目是“从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对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影响”。此为国家社科基金2009重大项目“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子课题——“产业转移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部分成果。张继焦指出:目前,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把产业转移作为一个经济现象来研究,其实,产业转移将对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我国当前已存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角”经济增长极,环渤海湾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因此,将出现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这不但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现象,也将是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现象。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中西部地区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来说,它将对民族地区及各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也应该从非经济学(比如,人类学、民族学等)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将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造成的影响。这不但将使一些像人类学、民族学之类的非经济学学科能够跟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可以强化这类学科的应用性研究达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效果。

美国人类学家基辛(R· Keesing)夫妇曾说:少数民族必须放弃自己文化的特征以获得平等的机会吗?非西方民族会失去他们的文化特征吗?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曾指出:“当社会出现急剧的变迁之时,特别是外来文化引起冲突,或者是政治、社会产生危机的情况,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系统对表层文化的约束,就经常会产生断层或不和谐的现象,这也是所谓文化的危机,或者说是文化的脱序,这时候就是对文化深加诊断的时候。”不论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本身是否选择工业化和现代化,他们都会被动地卷入到由产业转移推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潮流中去。

张继焦的研究显示,最近几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将对中西部地区已经或可能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影响: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政府管理方式、城市形象建设、各地之间的竞争、扩大社会就业、工资水平、传统社会和民族文化等11个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或冲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是简单地复制工厂。随着产业转移的到来,中西部迎来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面临的挑战也是异常严峻。比如,第一,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历经千百年的典型村落社会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随着产业转移带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将在很大程度上或大或小地、或早或晚地影响那些典型村落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是非经济学研究者必须积极应对的新课题。第二,理论上,产业转移不能走消耗资源的老路,不能把污染转移进来,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进来,产业转移要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但是,伴随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开始进入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总之,产业转移在中西部的发展趋势:产业转移的重点将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产业转移将从最初的单个产业向产业整体性转移转变,产业转移的领域将更宽,范围更大;产业转移将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企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型产业转移将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

云南财经大学陈刚教授的论文“泸沽湖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调查”, 通过深入调查地处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泸沽湖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现况,对沿湖经营摩梭文化旅游的主要村庄的旅游商品市场,进行分类描述、分析和总结,探讨泸沽湖民族文化旅游和旅游购物的发展与特征,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体现摩梭文化和泸沽湖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单一,商店零售为主,规模较小,同质化严重,品牌意识差,没有泸沽湖名片式的有影响的品牌产品。陈刚提出,要依托应用人类学分支学科工商人类学对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寻求解决办法。

西北民族大学坚赞才让教授以格萨尔歌唱艺人为例指出:作为藏族英雄史诗的格萨尔,由于受到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等的猛烈冲击,正处于濒危的境地,亟需尽快抢救、记录和整理。

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教授以中国穆斯林民族——撒拉族经营的拉面经济为例,分析了其跨文化、跨民族经营的商业策略。这是其适应城市化过程面临的挑战,也是其自身发展必须要克服的困难。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副教授梁浩瀚博士通过近年来对中国浙江省慈溪市的调研和思考,指出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应以政绩为目标试图创造出某种新的城市文化,而应该回到当地传统中,复兴某种当地传统文化,将之作为城市新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慈溪市的古运河船舶运输,当属可复兴的当地民俗文化。

德国马普宗教与民族多样性研究所罗汝敏博士关注的是,在中国快速的经济成长中,由于大量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中,突破了户口制度的限制,城市人口和文化出现了多样性。她的研究以1982、1990、2000、2010等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小敏以自己亲自调查过的青海三江源地区3个生态移民村为例,探讨了当地藏族牧民适应城镇化的过程。她认为,藏族牧民离开高原牧场来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其利与弊并存、机遇与困难并存;发展其集约化的规模经济,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其未来良性健康成长之路。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吴楚克教授谈了少数民族经济的文化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郭晓菲谈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海外华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副教授Antonella Ceccagno的发言主题是“这是谁的工业区?华人移民和普拉托工业区”。Antonella用10多年时间,跟踪调查研究了华人在意大利普拉托市(Prato)开设工厂、发展当地工业区的情况。1990年代以来,有2万多华人在普拉托开设了服装、皮鞋等工厂。她指出:华人在意大利的这种创业精神及其对意大利经济的贡献,应该得到肯定。意大利普拉托当地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改变对华人的态度和有关政策。

法国国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CNRS)王婧博士的论文探讨的是:巴黎的华人春节活动在构建华人社区和华人认同中的作用。在巴黎,华人过春节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华人的最重要的节日庆祝活动,至今已有15年历史,大约4000-5000华人参与了此项活动。这项大型节日活动不但促进了华人民族文化的传承,加强了华人的社区归属感和华人的族裔认同感,而且促进了中国和法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中央民族大学施琳教授发表的论文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国际化发展与文化适应研究——基于对津巴布韦中国企业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这是关于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的一项经济人类学研究。研究立足于作者2011年至2012年间,共3次、历时近6个月在津巴布韦的田野调查,其间走访了多家中国企业,接触、观察和访问了多位中国企业家、中方员工与外籍雇员。施琳教授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浪潮谈起,简要叙述了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的多种动因与路径,进而阐述了当前津巴布韦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且以在当地发展最为成功的民营A企业为例,深入探究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特别是文化适应问题。

 

四、总结

此次在意大利举办的研讨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民族文化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会议,是中国人类学展示自己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中国的人类学正在走向国际,向国际学术同行们介绍中国人类学当下的研究成果。中国人要走向国际,增强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有自己的主办、领导的组织,中国人类学界也可以组织西方人类学家来参加我们中国的人类学研究讨论。

 

作者:李宇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e-mail:jenny9166@126.com

 

文章来源:张继焦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