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学
作者: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 日期:2004-04-13
前 言

  作为一级学科概念的民族学,涵盖着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多个学科,包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艺术等二级学科。“九五”期间,各学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努力适应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大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力度的新形势,学科建设又有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科队伍有所扩大,中青年学术力量在学历层次上有整体性的提高,他们在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学科建设思想进一步规范、成熟;第三,实地调查研究更受重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论文和专著;第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和跨学科合作更为积极和频繁;第五,基础理论研究得到一定加强,教材编写、国外重要学术著作的翻译、基础理论专著的编撰等更具规划性;第六,重要学科点的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为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创造了条件;第七,应用性研究得到加强,参与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服务国家统一、边疆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增强,以较独立的学科角度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意识增强,合作的领域和项目有所扩大和增加。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1)规划中的相当一部分项目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反映出前期规划的科学基础不够牢固;(2)学科规范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调;(3)对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仍有不足,应用性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浮浅性;(4)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国际同行间的交流尚不能与学科的发展密切结合;(5)对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仍需强化和规范化;(6)各学科的研究规划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还缺乏必要保障。

  结合“九五”规划项目完成情况并针对国内国际近期形势,民族学科在“十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是:

(1)继续花大力气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争取在“十五”时期基本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理论体系

(2)紧密结合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立足专业,发挥特长,加强应用性理论研究;

(3)通过加强对国际学术界成果广泛的系统的借鉴与介绍,提高中国民族学学科的规范化程度,特别是在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领域划分方面的规范化程度。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的社会和各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理论和方法,提高民族学的中国化程度;

(4)通过体制改革和统一规划来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充分利用新的研究成果来编写和更新高校中民族学学科的教材,争取在“十五”期间编写和更新主要的基础教材,填补一些空缺的专业教材。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民族学学科在制定“九五”规划时,曾有针对性地对“八五”时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整。如:(1)由于“八五”期间迅速的“学科扩容”,导致学科之间的关系模糊;(2)“应用研究有所偏颇,忽略了学科基础建设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3)把民族学研究狭隘化地操作为少数民族研究,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九五”规划提出:(1)加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学术规范建设;(2)继续把现实应用研究放在首位,但研究课题要体现学科特点,并应对学科基本建设有反哺作用;(3)通过加强学术规范和核心教材建设,突出民族学在“培养国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破除社会偏见方面的作用”来体现该学科现实应用价值;(4)在继续以国内少数民族为研究重点的同时,继续把汉族地方社会、文化差异收入视野;(5)注重各项研究在国际同类研究背景中的定位,使民族学在协助国家解决和解答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整体性地逼近国际学术前沿,使中国的同类学术成果能与21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

  应该说,上述思路在“九五”期间实际进行的研究中是有所体现的。这种体现主要是指:在这期间,一些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核心教材得到了出版或正在编撰;国外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和思潮得到了一定的介绍;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都市化等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的都市人类学取得一定进展;影视人类学创作和研究开始起步;人类学的本土化一度成为讨论热点;汉民族形成史研究取得进展;汉族社会研究成为新的亮点;西部地区的贫困、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问题得到了一定关注,等等。

    “九五”期间民族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中提出的许多课题仍是空白,几乎没有人申报或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资助;把民族学、人类学当作大学文科公共教养课程来推广的设想没有得到贯彻;对于中外民族学史的研究仍需深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化、人口流动和都市化,西部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或理论;有关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的讨论较为空泛,缺乏实地调查资料的积累和理论关联,以至不能具体指出哪些外来民族学理论需要中国本土化。

    针对上述情况,“十五”期间民族学研究规划的思路为:在着重研究现实问题的同时,继续加强学科基本建设。

  (一)学科建设

   1.中外民族学史

   2.当代民族学思潮

   3.民族学方法论研究

   4.国外族群、种族及民族主义理论

   5.国外性别问题理论

   6.中国民族志

   7.中国区域文化类型

   8.世界民族志

  9.中国民族与区域文化数据库

  10.国外民族学名著选译

  11.经济人类学/民族学

  12.生态人类学/民族学

  13.民族学核心教材

  (二)现实问题研究

  1.西部开发与民族关系

  2.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及城市/非农业化趋向研究

  3.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认同

  4.中国家族制度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

  5.民族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6.中国的性别问题研究

  7.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研究

  8.中国民间信仰研究

  9.旅游业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10.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发展研究

  11.国外族群问题研究

  12.全球化与民族/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

  13.跨界民族问题研究

  14.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

  15.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

  16.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因素研究

  17.西部大开发与环境生态建设

  18.西部大开发与文化生态建设

  19.政府开发计划与项目评估中的民族学问题


三 民族理论

  (一)“九五”期间民族理论研究概况

  “九五”时期,民族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新的进展,在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学科体系的完善和理论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成果。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突出了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研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年来我国民族理论的发展,归纳了这一时期在理论上的突破和成果;较全面地回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五十年来我国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成果和教训。

  在应用性理论研究与现实民族问题研究相结合方面,着重研究了民族主义理论和当前国际国内民族主义泛涨问题;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了民族发展理论和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及少数民族现实发展问题。

  在“九五”时期的民族理论研究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的研究特点是:基础理论研究为重,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为主,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先。因此,在我国民族理论学术界处于主导地位。当然,现实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不多和不足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九五”期间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即重视我国社会发展中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民族工作实践的结合。国内问题研究与国际问题研究相结合,重视对比研究,注意借鉴经验教训;加强实地调查、量化分析、细化研究,以期归纳和提出更贴近于现实的民族理论和政策。

  “十五”时期我国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研究领域是:(1)为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处理民族矛盾、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2)系统及时地研究国外热点地区民族问题,揭示其特点和规律,为中央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3)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阐明它们的承继和发展关系,明确我国民族工作指导理论的连贯性、统一性;(4)对与我国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相关的民族理论发展史、民族政策发展史的研究;(5)对与国际民族问题相关的外国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的研究;(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法制问题研究。

  (三)“十五”民族理论重点研究课题及简要论证

   1、基础理论研究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列宁和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指导了俄国和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把握其精神实质,理解其理论真谛,对于观察和认识当代民族问题十分必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与当代民族问题研究

  ②列宁斯大林民族理论与当代民族问题研究

  (2)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

  ①毛泽东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

  ②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

  ③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

  (3)基本理论研究

  ①民族本质研究

  ②民族与国家、种族、宗教的关系研究

  ③民族实体理论研究

  ④民族意识理论研究

  ⑤民族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⑥民族发展模式研究

  ⑦民族问题内涵研究

  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

  ⑨21世纪世界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研究

  ⑩民族主义研究

  (11)民族政策理论研究

  (12)民族观理论研究

  2、应用理论研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

  (2)民族分裂主义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研究

  (3)文化理论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研究

  (4)民族政策法律化的理论问题研究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化问题研究

  (6)民族事务管理制度研究

  (7)民族凝聚力研究

  (8)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环境与培养机制研究

  (9)中国周边国家民族政策及实践效果研究

(10)新中国五十年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11)前苏联和东欧民族问题的历史教训研究

  3、现实问题研究

  (1)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研究

  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究

  ②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关系研究

  (2)我国城市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研究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研究

  (4)我国杂散居民族问题现状研究

  (5)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4、学科建设研究

  (1)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研究

  (2)民族理论学科教程的分类化研究及教材建设

  (3)中国百年民族理论研究(1900-1999)

  (4)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研究

  (5)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研究

  (6)中国国民党民族政策研究


四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九五”期间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基本建设方面,出版了适应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教材,学科研究规划初步形成;二是应用研究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展开,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六五”时期以来的理论探索逐渐付诸实践,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差距问题、加速发展问题、对外开放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十五”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应紧扣西部大开发时代任务,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继续发扬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把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学科研究要在“九五”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理论规范和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同时,也要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形势,加强应用理论研究,特别是针对性更强的对策性分析,切实为西部大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工具和决策服务。研究领域重点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系列教材,构建比较完善的学科理论框架;二是开发理论及应用研究。重点研究的课题应包括:

  (G)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建设研究

本课题重点研究学科的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学科理论建设,目的是促进学科建设的规范化,特别是学科基础理论的规范化、系统化。主要研究方面:

  1.广义民族经济学研究

  2.狭义民族经济学研究

  3.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研究

  4.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

  5.少数民族经济思想研究

  (二)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建设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借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力,加快民族地区市场培育,完善民族地区市场机制。自“八五”时期以来,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水平仍不高,市场经济机制仍很不完善,并对该地区的开发和效率提高构成了直接影响。因此,这一课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仍需加强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有:

  1、西部民族地区的市场制度研究

  2、西部民族地区的市场行为研究

  3、西部民族地区的市场结构研究

  4、西部民族地区市场与政府的职能研究

  5、西部民族地区市场建设的政策研究

  (三)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关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发展差距问题事实上迄今尚未解决,加速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迫切,而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成为日益突出、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包括:

  1.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结构及动态研究

  2.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3.民族地区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研究

  4.东西部地区经济协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四)民族地区开发投资研究

  本课题重点研究在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建立高效率的开发投资机制,推动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这一领域的研究虽正渐成热点,但系统的理论建设仍很薄弱,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应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1.民族地区投融资机制研究

  2.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研究

  3.民族地区分区经济开发研究

  (五)西部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研究

  在西部开发中如何处理好民族利益关系,直接影响到开发过程的效率,探索一种多民族国家在开发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时的利益关系的协调方式,促进西部开发过程民族关系的和谐,这对巩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稳定是十分重要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比较薄弱,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大研究力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对策。

  1.西部开发的利益结构研究

  2.西部开发与民族利益实现方式研究

  3.富民兴边研究

  (六)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课题重点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环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特征对经济发展行为的约束。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和内在机制及现实压力仍研究不足。本课题的研究应包括:

  1.民族地区分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3.民族地区环境经济研究

  4.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研究

  5.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七)中国加入WTO与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研究

  本课题重点研究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民族地区如何适应开放环境和国际经济规则,增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研究

  2.民族地区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特殊政策研究

  3.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类型、结构、途径研究

4.中国加入WTO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专题和热点问题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研究涉及十分宽泛的领域,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应随时做出理论反应、展开研究。

1、特色经济研究

  2.城镇化研究

  3.产业现代化研究

4.经济传统研究

5.寺院经济研究

6.经济伦理研究

7、经济制度研究

  8.农地制度研究

  9.流域经济研究

  10.社区组织研究

11.家庭经济研究

12.移民经济研究


五 民族史

  “九五”期间,民族史研究在断代民族史、民族关系史、文化史、族别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关著作相继问世。少数民族制度史、经济史、边疆民族史地、少数民族文献整理等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民族历史进行综合研究较以往有所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断代民族史研究在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如“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的出版;(2)民族关系史研究产生了一些填补空白性的成果,如《近代中国民族关系史》、《新中国民族关系史》等;(3)族别史研究成果斐然,如《东胡史》、《回纥史》、《壮族通史》、《黎族史》等专史著作的出版;(4)文化史研究有新成果,如《彝族文化史》、《拉祜族文化史》等。

  作为民族史研究的一块阵地,高校尤其是边疆地区的高校,因其人才资源集中、资料收藏丰富、思想活跃、研究方法灵活、跨学科联系密切,研究成果一直较为显著,在学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民族史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2)研究领域需向深、宽拓展;(3)研究方法需进一步向多维方向发展;(4)国内外研究成果需进一步加强交流;(5)民族文字和外文史料的利用还显不够。这些不足有待“十五”期间加强或改进。

  (一)“十五”期间民族史学科的主要发展趋势

  “十五”规划时期,除继续完成“九五”期间已确定而未完成的课题,如民族史学理论研究、各民族文化史、经济史、区域民族关系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历代中原和边疆地区关系、边疆开发史等外,学科发展应注重纵深、横宽。对于传统课题,以精深为本,同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加强小民族、边远地区民族社会史研究,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加强国内外学术与信息交流,突破封闭分散的研究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沟通。

  (二)“十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

  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史

  社会变迁是民族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展现各民族的社会变迁历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受到猛烈冲击,对以往历史的追述和探究,不仅是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各民族社会发展历程的需要,而且对探讨各民族社会发展的趋势、调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也能提供历史的借鉴,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也有积极的作用,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2、西部地区开发史

  我国的少数民族百分之七十以上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我们知道,西部地区的开发也曾经历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一方面在追述历史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可为今天的西部开发战略提供历史的知识背景和借鉴。

  (1)历代开发西部的思想、政策与经验、教训

  (2)西北民族地区开发史

  (3)西南民族地区开发史

  (4)西藏地区开发史

  (5)东北民族地区开发史

  (6)内蒙古地区开发史

  民族源流研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九五”期间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成果的质量,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民族源流深入考证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1)突厥语族民族源流考

  (2)蒙古语族民族源流考

  (3)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源流考

  (4)百越民族源流考

  (5)氐羌民族源流考

  (6)百濮民族源流考

  (7)苗瑶民族源流考

  4、少数民族移民史研究

  有关民族移民历史的研究虽有一些论文发表,但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体系。移民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1)探索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格局之形成;(2)少数民族移民的历史规律;(3)移民的地区和文化适应、对民族关系的影响;(4)为当代少数民族移民过程提供史鉴。

  5、专门史的研究

  民族历史是一个综合构成,通过将民族历史分解为专门史加以深入地研究,不仅可以较好地探讨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展现各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史

  2.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

  3.中国少数民族思想史

  4.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

  5.中国少数民族军事史

  6.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

  7.中国少数民族姓氏史

  6、边境民族对外交流史

  特殊的地理区位使边境民族处在对外交流的前沿,其交流的广度、深度,对于国家边疆地区的巩固、地区民族关系的稳定、边疆民族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东北边境民族对外交流史

  (2)西南边境民族对外交流史

  (3_西北边境民族对外交流史

  7、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

少数民族古籍包括汉文史料、民族文字史料和金石碑刻等实物,它们是民族史研究的基础。要促进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就必须将史料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目前,我们的史料收集、整理、考证工作滞后,大多还停留在各自为战、手工操作的阶段,现代化工具的应用还很不充分。为节约人力,缩短科研周期,加快科研成果的生产及国内外学术的交流,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史料整理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摘自 http://www.sinoss.net/commfiles/subject/850.htm


文章来源:http://www.sinoss.net/com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