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青年人类学论坛在北京市举行。与会的国内外青年人类学学者,围绕着论坛主题“中国和世界的交融与碰撞”,紧扣中国与世界关系形势发展的新格局,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化展开了热烈研讨,议题涉及人类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世界宗教与现代社会、族群与民族国家等诸多方面,研究区域涉及亚、非、欧、北美、拉美、大洋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
1月6日,《中国民族报》报道,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跨境民族与边疆社会稳定研究团队等联合主办的“近代中国的族群、民族与边界”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近代中国族群边界的形成与变迁、近代国族建构与民族政策、近代国族、民族观念的传递、民族识别的国内外经验等主题,从不同学术角度进行跨学科讨论,为中国各民族协同发展献言献策。
同日,《中国民族报》报道,日前,由从事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移民与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学术共同体举办的“2016年首届生态民族学论坛”在北京市召开。研讨会从不同学术领域、不同视域视角,对“生态民族学”主题进行学术讨论,为我国生态与民族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原则与方案,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议与措施。
1月13日,《中国民族报》报道,近日,考古学者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境内确认了8处吐蕃时期的石刻,它们是西藏地域范围内较为密集和成体系的吐蕃佛教考古与艺术遗存,是见证西藏古代交通路线辉煌的重要遗址,也是藏族与周边民族自古以来进行物质、文化交流及宗教传播的历史见证,是西藏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
1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北京市举行。绿皮书指出,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程方面,民族地区并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部分民族地区县甚至是国家推行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试点地区,但由于国家并没有建立单独针对民族地区的相关制度,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挥反贫困作用时还面临着:地方财政能力弱制约民族地区社保待遇水平;民族地区反贫困参与主体单一,制度瞄准率有待提高等六大特殊问题。(《中国民族报》1·20)
1月19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召开科研成果发布会,向社会发布近期取得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1000万字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史>汇注》完成。该项目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第一次对《元史》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汇集考订的重大研究项目,为《元史》研究填补了空白,为下一步重新修订《元史》奠定了重要基础。(《光明日报》1·21)
1月24日,《中国民族报》报道,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办好内地民族班等方式,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同日,《中国民族报》报道,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工方案》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保护工作。
1月26日,《青海日报》报道,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民族工作领域首个国家重点《规划》专项,《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7个方面23项定量目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9方面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