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所党委书记参加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社会学系复办3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作者:彭雪芳 日期:2011-12-18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昌东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张昌东在开幕式上致辞

 2011年12月17-18日,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近百名专家学者相聚在风景如画的中大校园,出席在南校区举办的人类学系、社会学系复办30周年纪念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开幕式于17日上午举行,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致开幕辞,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周大鸣书记、蔡禾院长分别介绍人类学、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麻国庆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张昌东代表与会学者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到:“ 中山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人类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在我国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从1927年傅斯年先生创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下设人类学研究组开始,史禄国、杨成志、顾颉刚、钟敬文、容肇祖、商承祚、梁钊韬等一批人类学界的先驱,在引进和介绍西方人类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田野调查,在人类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广泛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与成功经验,写作并出版了一大批反映中国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人类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人类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被人为中断了。1981年,在著名人类学家梁钊韬先生的奔走呼吁下,中山大学在全国率先重建人类学系,成为当代中国人类学学科重建和复兴的重要标志。人类学系复办30年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系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努力开拓创新,在艰难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已经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人类学教学与研究重镇。人类学系自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的协调发展,并在实践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珠江流域文明进程与族群互动、民族走廊研究、南中国海研究、边疆考古与民族、民族考古、宗教文化、语言与文化、体质与健康、灵长类学与人类进化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研究领域。中大人类学系复办30年来,为我国人类学界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教学与科研骨干,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输送了一大批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在隆重纪念中大人类学系、社会学系复办30周年之际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类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分享实践成果,无疑对中国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繁荣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台湾及香港的知名人士黃树民教授、陈志明教授分别代表港台学者发言。台湾交通大学庄英章教授参与开启了中国人类学网的仪式。
参会代表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山西大学、国家民委、广东省民委、贵州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世哲研究员、彭雪芳副研究员也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学科的专家学者分别进行小组讨论。人类学小组
与会者围绕“人类学资源运用与开发”的主题,就人类学民族学系所设置、教材开发、田野研究、资源整合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小组通过两天的学科建设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会议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文章来源:彭雪芳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