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理论室2013年度每月一次的学术沙龙在理论室会议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为“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多元一体主义”,主讲人为王希恩研究员,刘玲博士主持并予以评议,理论室全体成员参与讨论。
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于美国,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对多民族国家处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关系产生了直接影响。王希恩研究员介绍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脉络和社会背景,揭示了多元文化主义与多元一体理念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并提出多元一体主义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出现,既与美国国内的民权运动有关,也是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影响在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刻反映。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基于西方和世界变革的大背景,同时也促进了西方和世界的大变革,具有显而易见的进步意义。多元文化主义理论蕴含的文化多样性论点对民族同一和文化同质就意味着进步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不但在推进民族平等的政策实践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人们传统文化观、历史观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多元文化主义在对待多元与一体问题上有失偏颇以及存在助长“种族差别”、造就“族际迷信”的倾向,使其只是一种好的批判武器,却难以成为引领社会的旗帜。因而,对多元文化主义在学理上的纷争和实践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应有积极的应对。多元一体主义的提出基于如下三个理由:第一,应对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增多的理论需求;第二,表明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对应关系,多元文化主义是西方社会对当代民族和文化问题的应答,代表了西方在此问题上的理论前沿和实践效果,我们的理论应答应该与它对应起来,在充分吸收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第三,多元一体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扩展余地。“和而不同”也是多元一体理论的另一种说法。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只强调‘同’而不能‘和’,那只能是毁灭。‘和而不同’就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多元一体主义不该是一家之言,而应该承载为人们所广泛认可的理论内涵。多元一体主义应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论并溶入公共政策,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借鉴和超越,是一种能够体现中国学界在民族和文化问题上的基本共识,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正能量的“主义”。
大家在讨论中认为,多元是社会现实,一体是治理目标,尊重文化多元与维护国民统一性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多元文化主义还是多元一体理念,人们更应关注它们的方法论意义,而忽略其意识形态效用。从治理的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如何妥善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关于多元文化主义与多元一体理念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第一要义是承认文化多元的合理性,它是一种处理多民族国家内部一元与多元关系问题的治理思想和理念。而在这一点上,多元一体与多元文化主义没有质的区别。有学者结合多元一体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认为,费孝通先生提出多元一体理念之时适逢文化多元主义在西方的盛行,因此其观点或多或少吸收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合理成分,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多元一体理念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借鉴,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中国版本。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一体理念在词源、词义和背景上都存在差别,但是两者都是在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阶段,是在民族国家的大的文化背景下,为了解决一定社会矛盾的一种治理之道,根本上是要解决文化多元性与全球统一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递进关系,但不是对立或对等关系。
关于多元一体主义的理论建构问题,讨论中有学者提出一种主义的确立需要意识形态、价值观、立场、文化观和一系列的逻辑关系等共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多元一体理念来讲,其更多是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统一中国历史过程的总结和对我国现实民族构成的描述,要将其打造成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需要庞大的工作量。同时,多元文化主义含义丰富,不仅涉及到民族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治理的广泛领域。而多元一体是对我国民族结构和民族过程的描述,对于有些国家来说,其国民结构经过了从一体到多元的过程,是公共政策和治国理念随着移民的涌入而调适的过程,所以多元一体的普适性值得商榷。
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践,有学者谈到了多元文化理论在中国民族教育领域的运用,认为将多元文化理论应用于民族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正视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在传授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主流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要注意两种文化的衔接。
总之,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民族理论研究中应充分关注的领域,对于理论创新和认识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及其演化有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