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 月6日,民族学系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民族所一层会议厅举行。会议由科研处和民族系学生会组织。所长王延中,系主任尹虎彬,民族学系导师色音、李云兵、孙伯君,《世界民族》编辑部包胜利,本系21位同学参加了本次会议。
上午九点,系主任尹虎彬对会议的前期组织情况作了总结,科研处许恰老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安排。
会议论文共13篇,分社会文化和历史语言两组。两个论文组由2013级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分别主持,在各组发言完成后,由组内成员相互评议,然后交由系主任和导师总评。
第一场社会文化组由2013级人类学博士李静玮主持,组内对7篇民族学和人类学主题的论文进行了讨论。在学生陈述环节中,李静玮基于在尼泊尔进行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就尼泊尔族性的流动性,对尼泊尔的民族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李善龙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对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侨务工作做出了评介。齐金国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蒙古族嘎林朝克仪式进行了描述和阐释。范冬敏运用文献资料,对楚克奇人的萨满信仰予以介绍,并将这一宗教问题与社会变迁相联系,做了进一步总结。刘仕刚的论文基于对张继焦研究员“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的理解与拓展,对民间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梳理,提出“桥式社会”的概念。翟慧敏以其对苗族种麻的个案研究,探讨了文化的社会性适应和生物性适应问题。秦丹则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和个人访谈的资料,对在俄罗斯经商的华人群体进行了解读。
评论环节中,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其他同学的文章进行了评议。系主任尹虎彬、色音、包胜利、李云兵老师肯定了同学们论文的创新之处,并对论文存在的疏漏和不足提出了修改意见。
下午一点开始了第二场历史语言组的讨论。本场由2013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王龙主持,包括契丹文、苗文、西夏文和社会历史共6篇文章。首先是学生陈述环节,张少珊通过对几个契丹大、小字的对比和对几个契丹小字语词的分析,对几个契丹字进行了解读和拟音。季红丽的《词汇视角下管窥苗族远古文化的传承与迁移》一文节选苗汉字典中有关亲属称谓、节日、起居生活及认知的部分词汇,分析了苗族远古社会形态及文化痕迹。王龙的《<圣大乘胜意菩萨经>的夏汉藏对勘研究》一文通过夏、汉、藏跨语言对勘研究,明确译自藏文的番、汉两种译本的翻译程序,对于我们理解西夏文的造字理据和字词的意义等均有帮助。赵天英的《新见甘肃省瓜州县博物馆藏西夏文献考述》一文梳理考证了藏于瓜州县博物馆的 15 件西夏文献。和智的《生殖崇拜:云南丽江七河镇观音峡的人文特色》一文通过对故事和碑文的解读,指出观音峡最突出的人文特色是生殖崇拜。麻晓芳的《“擦擦”的西夏译法小考》一文考证出“擦擦”对译西夏译文“截截”,佐证了12世纪汉语河西方音中浊音从母字变为送气清音与入声韵尾失落等语音规律。
在评论环节中,同学们对其他人的文章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导师点评环节中,李云兵老师和孙伯君老师分别对每篇文章在细节和结构框架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编辑部点评环节,《世界民族》编辑部负责人包胜利老师从论文选题、写作规范和用稿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尹虎彬老师从学术规范等方面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并对同学们未来的求真之路寄予了祝福与期望。
会后,同学们表示,此次论坛有助于同学们在读期间的论文写作,大家从老师和同学们的发言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