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系列讲座《民族研究前沿》之四《西夏文献与“丝绸之路”文化传统》
作者:郭崴 日期:2017-11-22

孙伯君研究员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2017年11月1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一会议室内继续展开《民族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伯君研究员作了题为《西夏文献与“丝绸之路”文化传统》的讲座。

讲座中,孙伯君研究员就以下五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讲解:一是西夏及文字、文献概况;二是西夏语文学资料与“丝绸之路”遗存的传承关系;三是西夏俗文学与敦煌讲经文等唐、宋文学的传承关系;四是西夏文献与丝绸之路宗教文化传统;五是对西夏文化传统的几点思考。

孙老师以“知道西夏?知道西夏的什么呢?知道西夏文吗?”三个浅显的问题将在场的师生引入讲座并对西夏的概况进行了说明。

首先,孙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西夏的疆域、周边关系、发展历史等进而指出1909年科兹洛夫率领的俄国皇家蒙古四川地理考察队在黑水城发掘了一座藏经塔,获得了十余万叶文献,这些文献现存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1914年,斯坦因(A. Stein)又在黑水城进行了搜集,构成了现在英国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特藏的主体部分。

其次,孙老师以《切韵》、《解释歌义》、《新集碎金置掌文》、《三才杂字》为例阐述了西夏语文学资料与“丝绸之路”遗存的传承关系并说明了西夏文的结构关系和偏旁、部首意义。孙老师还讲到:“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的大量的宗教说唱文学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唐、五代、宋初俗文学的发展样式,目前对中国唐、宋时期民间流行的讲经文、变文等说唱文学的认识大多来自这些资料。西夏皇帝继承了前朝的崇佛之风,而与敦煌莫高窟相似,黑水城文献又是在佛塔中掘得的,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西夏遗存文献中所展示的士民文学的风格与敦煌文学颇为相似。”并举以《贤智集》、《三代相照语文集》、《月月乐诗》等例,并进一步提出:“西夏最为独特的文学样式还是‘格言’或‘谚语’。”

最后,孙老师通过对照敦煌出土的《观心论》和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达摩大师观心论》、 “大手印法”在西夏文和汉文佛经,提出:“黑水城出土文献是研究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社会风俗的一座宝库。”

本次讲座通过孙伯君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出席的全体师生在认识了西夏学的同时增长了有关西夏文献、文化的知识,对于西夏学前沿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达到了拓宽学术思路、开阔学术视野的目的。(图片提供孙懿)

文章来源:孙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