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上午,民族学系《民族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第六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办。在民族学系孙懿研究员主持下,我系硕士生、博士生到场聆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孙伯君研究员主题为《汉字对民族古文字创制和书写的影响》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孙伯君研究员以人民币上的多种文字为例,指出了我国多种文字并存的现实情况。并由此揭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汉字对民族古文字创制和书写的影响。孙伯君研究员首先对我国境内的民族古文字进行了分类,提出民族古文字可分为“语言的助记符号”与“记录语言的符号”两个系统。前者是文字产生的初始阶段,较典型的有尔苏沙巴文、坡芽歌书、纳西东巴文。在一定条件下这些“语言的助记符号”可以发展为成熟的文字。后者则尽力准确记录使用族群的语言。
在这一大的分类背景下,孙伯君研究员对我国的民族古文字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诸多系统的文字中,汉字系文字的种类最多。在汉字系文字中,又分为仿汉字与变汉字两种。前者有方块壮字、方块白文、方块苗文等,他们灵活使用“音读”与“训读”的形式借用汉字。后者则以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文、西夏文为代表,这些文字借用汉字的笔画发展自己的文字,其中西夏文使用的会意、转注等造字方法丰富了汉字“六书”及其理论。孙伯君研究员认为不仅这些汉字系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与汉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的书写习惯、印刷技术也对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有着深刻影响。中国民族古文字互相间广泛的联系及与汉字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体现。
本次讲座同学们获益匪浅,首先学习到了中国民族古文字的基本概念与系统分类。其次对汉字与民族古文字间的关系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最后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