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第八讲举办
日期:2021-09-23

9月14日,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2021年第八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应用新闻学研究室副主任冷淞研究员作了题为“媒体融合影响下的视听内容传播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学习心得”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主持,所内近90位学者现场听取报告,并参与学术交流。

冷淞研究员首先通过大量取得良好反响的实际传播案例,深入解读习总书记讲话中指出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围绕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等,冷淞研究员从传播学角度展开具体分析,阐释如何精准运用传播方式以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和不同受众群体。

冷淞研究员认为,“媒体融合重建四大链条”具体包括完善“传播链”、重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建“营销链”。他在分析传统视频主要困境的基础上,展望未来视频行业的发展特点,即传播重于制作、助推制作;传播走向精准、走向垂直。通过梳理短视频制作类型,冷淞研究员提出短视频创作建议、分享讲述好中国故事的心得。他表示,应当善用传播闭环,推动影视艺术的跨界创新、话语方式与时俱进,塑造人格化和圈层化的知识产权,挖掘核心价值观正向积极的知名学者观点,培养观点创见独特的青年学者。

 

 

冷淞研究员认为,“美”是对外传播的有利工具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如何使短视频赋能文化自信,实现审美价值升级。他指出,短视频文化价值核心体现在“各美其美”,即以“崇高美”和“壮美”激发爱国豪情,重塑时代偶像;以“劳动美”和“简约美”唤起田园向往,推广返璞归真;以“奇美”和“绝美”促进文旅融合,加速乡村振兴;以“俊美”和“秀美”促进颜值经济。短视频有助于实现“距离产生美”“日常生活审美化”。

最后,赵天晓书记作论坛总结。他强调,要以此次学术报告会举办为契机,高度重视新媒体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探索将报告中提到的相关方法应用到学术实践中,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传播。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