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第九讲举办
——如何诠释中国疆域——从王朝国家到主权国家
日期:2021-10-18

2021年10月13日,2021年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第九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大龙作了题为“如何诠释中国疆域——从王朝国家到主权国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主持,所内众多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关于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形成了热烈的讨论,但已有研究成果大多按照王朝沿革顺序讨论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对历代王朝疆域的内在关联方面则鲜有涉足。鉴于此,李大龙研究员从疆域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检视、《威斯特法利亚和约》与“主权国家”理论的形成、“主权国家”理论诠释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等三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由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的转变过程中疆域的形成和发展。

李大龙研究员分别以历代王朝疆域为中国疆域、以鸦片战争前清代中国版图为中国疆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为基础上溯历史上中国疆域范围等三个叙述体系,回顾了中国疆域研究领域的学术史,肯定了先辈学者在这一领域作出的学术贡献,同时指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后梳理了21世纪以来学界对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叙述体系的理论探讨,阐述了应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视为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的标志。李大龙研究员特别指出从“民族国家”视角来阐释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仍有诸多商榷之处。

有关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王朝国家”“民族国家”与“主权国家”三种不同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叙述模式。李大龙研究员在本次报告中阐述了三种叙述模式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对中国疆域研究产生的影响,重点阐述了“主权国家”理论体系的起源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订立所产生的影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仅对17世纪以后的欧洲,同时也对近现代国际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欧洲政治格局造成的重大变化就是推动了从传统国家(traditional state)到现代国家(nation state)的转变。“主权国家”理论传入中国后,如何对这一术语进行阐释和精准翻译,李大龙研究员提出了独到见解。此外,他还就主权国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天下观”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对比阐述。

李大龙研究员在报告中讲解了历代王朝对疆域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变迁过程,并阐述了从“华夷一家”到“国民”的概念演变历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其后,从王朝国家到主权国家的视角,阐述了“有疆无界”到“有疆有界”的中国疆域的发展进程,认为最终在清代实现了由“传统国家“到“主权国家”的转变。另外,他强调在中国疆域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壮大是其中两条主线,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轨迹是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历代王朝的作用应予以高度关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族群共同缔造了中国疆域领土,贡献应予以高度肯定。

李大龙研究员在概括讲述内容的基础上,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指出,从传统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的视角有助于构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话语体系、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话语体系,也为解答如何定义中国的“民族属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进而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李大龙研究员的报告结束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报告会最后,赵天晓书记作总结讲话。他指出,边疆研究与边疆学作为学科建设而言是新兴的学科,本次论坛李大龙研究员系统地介绍了富有创新性的鲜明学术观点,对本所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希望以此次学术报告会为契机,尤其是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进一步加强边疆所与民族所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新时代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