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语言学家呼和研究员学术报告会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60讲顺利召开
——实验语音学对语言学的的贡献
日期:2022-01-14

2022年1月1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实验语音学专委会联合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60讲,邀请即将荣休的呼和研究员以“实验语音学对语言学的贡献”为题作学术报告。

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民族语言实验研究室承办并以线下线上结合形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副所长丁赛研究员出席报告会并致辞,布日古德博士主持报告会,曹道巴特尔研究员作评议总结。研究所语言学科片在职科研人员以及线上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报告会。

赵天晓书记代表所党委祝贺呼和研究员取得丰硕学术成果,感谢呼和研究员对研究所科研工作特别是实验语音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希望呼和研究员在新的人生阶段工作生活两不误,生活幸福,取得更多学术成就。他说,民族所在11日下午同时举办青年读书班与呼和研究员学术报告会两场活动,呼和研究员的报告会代表着民族所取得的学术成就,青年读书班代表民族所的未来发展,两场活动体现了研究所的学术传承,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他指出,民族所要进一步做好科研、管理以及科辅部门人员退出岗位的相关仪式安排,语言学科的报告会作了很好的尝试。他鼓励老一辈专家学者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学术引领和指导作用。

丁赛副所长在致辞中表示,呼和研究员治学严谨,对科研工作认真负责,是研究所后辈学者的学习榜样。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指导青年学者的成长,为我所语言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赵天晓书记致辞

丁赛副所长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秘书长陈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孙伯君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他们一致认为,呼和研究员多年来在工作上敬业负责、无私奉献,为我所民族语言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科研业绩获得学界高度认可和肯定。相关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代表也纷纷向呼和研究员表达敬意和祝贺,并敬献鲜花和哈达。

民族语言实验研究室同仁献花献词

报告会阶段,呼和研究员从正确认识和解释语音变化及其规律,语言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科学保护濒危语言,语言学的转型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能够做出的独特贡献等五个方面阐释了实验语音学对语言学的贡献。如用物理学的“惯性原理”解释语流中语音的“清音浊流”“弱短元音”和“特征延续”和“特征前置”现象;用生物学的“省劲原理”解释“元音央化”和“跨音节两个塞音、塞擦音共享一个GAP”的现象;用心理学的“瞻前顾后机制”解释“长元音音质的形成机制”和音段“特征前置”等现象。他特别指出,实验语音学不但可以从一种语言方言土语的音段声学空间分布模型图上捕捉到“语言DNA”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分析计算和比较人类语言的“音段声学空间分布模型图之间的相似度”(简称“声学模型图相似度”)判断它们之间的亲近度关系(亲属关系),以期解决人类语言亲属关系和族群关系问题,揭示族源、族群迁移、分化、融合等问题,推动人类语言亲属关系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科学的云数据依据。这与用考古学、解剖学、遗传学,特别是用DNA技术(遗传基因)验证中华民族遗传信息和种族特异性研究不谋而合。呼和研究员对实验语音学作用的阐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

 

呼和研究员作报告

报告会后,曹道巴特尔研究员对本次论坛作了点评,并对呼和研究员的科研工作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表示,呼和研究员为人正直、善良、坦荡,谦虚谨慎,勇于担当,为人师表,懂得感恩,自2006年5月到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以来, 专攻实验语音学、实验音系学、演化语言学研究,为民族语言学研究作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学术贡献:(1)初步搭建的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计分析统一平台”是大型资源库平台,为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完成我国少数民族14种语言方言土语语音声学参数资源库,正在研制13种语言方言土语语音声学参数资源库。(2)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成果为语音描写研究和比较研究树立了典范。已经出版和陆续出版中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实验研究》系列丛书将成为我国民族语言语音本体实验描写研究的典范和里程碑。(3)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时代脉搏,担当了科学保护濒危语言和语言工程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类的社会和历史责任。“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学习平台建设”和包括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中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手机APP)即将陆续问世。(4)提出“音段声学空间分布模式相似度与语言亲近度关系(亲属关系)”的假设,并通过比较蒙古语族语言和阿尔泰语系语言间的“语音声学空间分布模式图”相似度,正在探讨语言之间的亲近度或亲属关系问题。

报告会现场(局部)  

本次学术报告会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的学科优势,也展示了呼和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参加报告会的学者表示,本次报告会开阔了学术视野,启发了研究思路,对推动民族语言研究的繁荣发展有积极意义。

呼和研究员1962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族哈日努德部落人。1982年上大学,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内蒙古大学,1986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以实验语音学为主的科研工作,2000年留学芬兰,2003年获得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引进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呼和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创新工程项目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会长、《民族语文》编委及其他重要社会兼职职务。呼和研究员参与创建多个中国少数民族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带领团队创建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计分析统一平台”,正在研发 “中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手机APP)”,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用蒙古文、中文和英文撰写出版十余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100多篇论文,正在主编出版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实验研究大型系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实验研究丛书》。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