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国芳教授做客2023年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秋季讲坛 聚焦“北美华裔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
日期:2023-11-23

11月18日(周六)上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23年秋季讲坛“‘模范少数民族’:北美华裔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如期举行。本次讲坛有幸邀请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首席科学家(Tier 1 Canada Research Chair)李国芳主讲,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周少青研究员与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庄晨燕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近200名学者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形式参与此次讲坛活动。

  李国芳教授长期从事少数族裔语言教育研究,出版专著16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李国芳教授作报告)
  李国芳教授首先介绍了北美亚裔及华裔群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据统计,2010年亚裔移民所占人口百分比就已超过西班牙裔,成为北美最主要的移民群体。2016年和2021年的调查数据均显示,无论是在人口百分比还是母语使用方面,华裔群体及其语言在加拿大和美国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李国芳教授将华裔群体的历史经历划分为“Yellow Peril”(19世纪)—“Model Minority”(1966年)—“Virus;Threat”(2020年)三个主要阶段,并结合其教育及社会融入的经历作了详细解读。在此基础上,李国芳教授引入了关于“模范少数民族”争议的讨论。她从教育、收入、就业升迁等方面比较了亚裔群体的发展现状与“模范少数民族”含义(如聪明、富有、努力工作、自力更生、温顺和顺从、听话和从不抱怨、精神开明、从不需要帮助等)之间的差距,探讨了“模范少数民族”是否真的是“模范”。在她看来,“模范少数民族”实际上并不符合现实,而是如学界所认为的是一种“神话”。
   
  (李国芳教授作报告)
  李国芳教授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对“模范少数民族”神话的深远影响的讨论:第一,掩盖了公平和教育机会问题。具体表现如美国公众对亚裔群体的理解认知偏差、亚裔历史在中小学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缺失、亚裔群体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隐形”地位等等。第二,对多元文化种族关系的影响。“模范少数民族”概念所隐含的比较意义可能会加剧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第三,对华裔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这一点表现在华裔群体进入大学后成绩差距的逆转、对自身能力评估的降低、对其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语言身份的转换、社交融入问题、家庭文化和期待等方面。第四,对社会心理和融入的影响。大部分亚裔群体缺乏归属感,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模范少数民族”概念的认同程度可能会对其下一代的观念包括大学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就亚裔或者华裔群体社会融入的挑战和前景来看,李国芳教授指出,尽管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北美地区对亚裔的歧视依旧处于上升趋势,新一代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此,李国芳教授认为,各族裔(亚裔群体)之间要强化互惠互助,共同努力了解彼此的文化信仰、传统和习俗等,从而建立更为牢固的社会(工作)关系。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学者也要加强集体和个人的努力,以共同应对未来所可能面临的挑战。
   
  (周少青研究员与谈)
  与谈嘉宾周少青研究员首先对世界民族以及华人华侨研究领域学者对此次讲坛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周少青研究员指出,李教授以“参与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从理论与实践,包括个人的亲身经历层面都为学界研究亚裔或华裔在美、加的社会融入问题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案例。他补充谈到,“模范少数民族”本身的含义意味深长,它掩盖了资源占有和机会的不公平现象,更重要的是社会融入问题。美籍华人在不同场合有近40%的人发现自己没有归属感,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文化上的深刻烙印或者说大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第一代移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加拿大的印度裔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周少青研究员认为,“模范少数民族”的概念带有强烈的区隔效应。具体而言,这种区隔效应又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区隔了华人包括亚裔与主流社会,二是区隔了少数民族本身。他引用渥太华大学埃尔克·温特(Elke Winter)教授的观点,进一步论述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内涵中的深刻的权力结构变化。在周少青研究员看来,结构性和体制化的种族主义依然十分严重地影响着华裔包括亚裔未来的社会融入。
   
  (庄晨燕教授主持)
  讲坛最后,与会学者与主讲人就“亚裔群体”相关概念的使用、对“模范少数民族”概念的评价、加拿大原住民对华人或其他族群社会融入的态度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学者们表示受益匪浅,讲坛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秘书处
  (周洁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