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凯教授做客2023年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冬季讲坛聚焦“殖民主义的知识社会学”
日期:2024-01-03

2023年12月30日(周六)上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23年冬季讲坛之“为什么我们要重新讨论殖民主义?”如期举行。本次讲坛有幸邀请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教授主讲,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周少青研究员与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秘书长、兰州大学田烨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250名学者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与此次讲坛活动。

  关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中国民族问题与国际族群政治、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当代民族问题等。代表作为《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
关凯教授作报告
  关凯教授首先回顾了其最初的问题意识缘起,由此引入对当前殖民主义研究的反思与讨论。关凯教授指出,“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区域都有过作为殖民地的经历,不同的殖民主义模式也留下了不同的知识与社会遗产”。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对“殖民主义”概念界定的局限性,关凯教授认为,学界对殖民主义的理论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还集中在某种传统的历史叙事之中,这使得我们反思“殖民主义是否只有一种历史的影子”?他总结了关于殖民主义的三种传统研究路径:第一,经济性(市场)视角,即从各角度来讨论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包括资源掠夺与市场占领、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等等;第二,殖民地管制(公共管理)视角,主要是分析殖民地管制的不同方式。比较典型的如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正式和非正式帝国概念等;第三,种族主义视角,主要是从种族、社会阶层、性别这些角度来批判殖民主义带来的社会等级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社会等级之上的殖民统治的合法性。
  在对上述三种传统殖民主义研究路径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关凯教授进一步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突破其局限性,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解读殖民主义所留下的知识遗产。围绕殖民主义的普遍性主张与世界秩序关怀,关凯教授将殖民主义划分为四种主要模式:第一,英国的殖民主义。英国殖民主义的核心特征是法律。以英国海洋法系统为例,其基础恰恰是自然法学说的秩序和正义法则。当这一法则被英国殖民统治嫁接到殖民地社会之中,则产生了明显的改造社会、构造秩序的结果。第二,法国的殖民主义。与英国不同,法国殖民主义的文化意涵实际上是以法国文化为代表的天主教普遍主义。天主教式的强烈的传教冲动使其试图通过开办学校、教授法语等途径来同化异教徒,进而使法国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普遍主义标准。第三,俄国的殖民主义。俄国殖民主义的文化意涵有着典型的农业社会逻辑,其殖民主义扩张以疯狂占有土地为主要特征。第四,日本的殖民主义。日本殖民的组织形式不是以商业机构为单位,而是保留原有的社会形态,采取整村移民的集体化农庄方式。其殖民主义实践具有很强的“东方性”,即它并不关心整体性的世界秩序,也缺少类似于英法等国的普遍性主张,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殖民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割据政权。日本的殖民主义在资源型掠夺中包含着深刻的危机意识:自然条件的不完全感以及与白人竞争的不安全感,为其殖民扩张提供了一个对内而言的道德性基础。
  关凯教授还引用了黑格尔、汤因比等学者的观点,对殖民主义作了历史观层面的反思。在他看来,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复杂关系表明,“单纯地批判殖民主义并不能找到足够的正当性来完成普遍性替代,我们还必须在殖民主义之上的知识维度上构造问题意识和叙事,如此才能达到殖民主义在历史实践中曾经达到过的普遍性观念的高度。而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更高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基础上来反思殖民主义”。
  周少青研究员与谈
  与谈嘉宾周少青研究员用“推回去”“跳出来”“再聚焦”9个字概括总结了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认为关教授的讲座视角宏大、内容丰富,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同以往的民族学、世界民族研究视角不一样的、更加复杂多元的殖民主义面相。
  周少青研究员进一步补充了对殖民主义的几点看法:第一,历史地看,殖民主义结构性地参与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它在带来军事入侵(包括种族灭绝、种族清洗)、政治统治、经济压迫和文化战争(歧视)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人民的交往,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城镇化、贸易、市场等积极性的因素。这种两面性,使得客观评价殖民主义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殖民主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第二,现实地看,特别是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殖民主义可能已内化为我们自认为的“我们的知识”,关于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且可能还是知识中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或价值取向问题。例如,在如何看待西化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关系,文明与野蛮的关系,以及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问题上,在如何看待“平等”问题,甚至在如何审美等生活细节方面,都能体现这种内化了的价值观的作用。第三,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殖民主义显然是一个“富矿”。许多历史、现实和理论问题都能在殖民主义中找到根源或线索。具体到世界民族研究领域,重新思考殖民主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民族主义”视为研究现代民族国家构建问题的主干性概念或范畴,那么殖民主义就是这一研究主题的经络性概念或范畴。深入研究这一经络性概念或范畴对我们深入了解当今民族国家建构或国家认同中存在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周少青研究员结合美国、印度、英国等国家的现实案例,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解释。
  田烨教授主持
  讲坛最后,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与会学者与主讲人就殖民主义的概念界定、远程技术与殖民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与普遍主义主张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学者们纷纷表示学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讲坛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至此,2023年度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四季讲坛”学术活动圆满结束。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秘书处
  (周洁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