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2024年第四讲成功举办
日期:2024-05-16
2024年5月15日上午,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第四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简称“民族所”)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俊秀研究员作题为“社会心态研究与话语体系建构”的学术报告。民族所所长王延中主持论坛并致辞,研究所30余人参加论坛并积极开展研讨交流。
王俊秀研究员的研究涉及社会心态、公平感、隐私安全感以及共同富裕等重要社会议题,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和价值观。他通过词语联想和文本分析方法揭示了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分为美好生活描述、个人物质需要、家庭与人际关系需要和国家与社会环境需要四个子群。该研究认为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存在个体和社会两种路径,分别从个体基本需要上升到个体高层级需要,以及从个体基本需要上升到社会基本需要。另外,他的研究关注了中国居民公平感的变迁,指出了从“寡且不均”到“均”再到“不均”的社会变化对居民公平感产生的深刻影响,考虑了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等因素。研究还分析了中国民众对共同富裕的心态基础,发现大多数民众对共同富裕有正确的理解和信心,但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公平感和美好生活需要满足感有所上升,但主观阶层感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王俊秀研究员还探讨了风险共同体的建构机制,验证了信息—信任—信心的关系模型,发现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能够通过增强官方信息源的信任来提升疫情防控信心,而信心又通过风险认知影响情绪体验。最后,研究基于CSS2006—2017年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居民隐私安全感的变化趋势,发现隐私安全感在年龄上呈现“U”形结构,且近十年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网络普及导致的隐私泄露被认为是导致隐私安全感下降的重要原因,显示宏观历史过程对个体隐私安全感有显著影响。王俊秀研究员的这些成果不仅对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促进社会公平、增强隐私保护意识以及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
最后,王延中所长和民族语言文化行为实验研究室主任龙从军进行了点评,其他学者也就相关问题与王俊秀研究员进行充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