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年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系列学术论坛第五讲成功举办
作者:李尚供稿,雷亮中拍摄 日期:2024-06-24

2024年6月18日下午,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第五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邀请到世界人类学联合会理事会全球文化政策工作组主席、世界艺术与科学院(WAAS)院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系教授维斯娜·武奇尼奇·内斯科维奇作题为“南斯拉夫解体前后的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学术报告。论坛由王锋副所长主持。
  报告以历史为线索,分五个部分,涵盖导言、南斯拉夫王国期间的国家和民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FRY)期间的国家和民族、社会主义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国家和民族以及从南斯拉夫和后南斯拉夫经验中获得的启示。
  首先,维斯娜·武奇尼奇·内斯科维奇教授探讨了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南斯拉夫运动的兴起,这些运动致力于从奥斯曼和奥匈帝国的桎梏中解脱,梦想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荡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提供了契机,促成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的诞生,该王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914-1941年)。随后,报告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国家与各民族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二战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形成。在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袖和反抗德国占领的英雄——的领导下,新政权推崇无神论和反民族主义的观念,致力于在多元化的民众中培育一种“团结与兄弟情谊”的精神。在这个联邦中,各个构成民族被划分到不同的共和国: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波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进而,报告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解体的详细过程,以及新独立国家如何重新界定“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概念,深刻解读了内战的根源,并探究了塞尔维亚和其他继承国的特色,尤其是对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分离运动所带来的国际压力给予了特别关注。最后,报告凝练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时期及其解体后的宝贵教训,剖析了影响南斯拉夫各民族稳定与动荡的核心要素。
  张继焦研究员作为与谈人对报告进行了回应。他认为,就共性而言,中国和历史上的南斯拉夫都既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它们的影响;而就差异而言,南斯拉夫地区的宗教因素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远比在中国更为深刻;这场报告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案例研究的局限性,启示我们应当将视野拓宽,聚焦于更宏大的问题。
 
  在对话互动环节,杨春宇博士、李尚博士、刘泓研究员和王昊午博士分别就“团结与兄弟情谊”的运行机制及其失效、战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西斯拉夫民族国家建构、民族政治协商等问题与维斯娜·武奇尼奇·内斯科维奇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锋副所长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维斯娜·武奇尼奇·内斯科维奇教授概述了南斯拉夫地区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变及其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并从中提炼总结了七个重要方面的经验教训,报告语言生动,图文并茂,使我们对南斯拉夫相关国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启发了我们对民族国家相关理论的深入思考。他强调,要以全球性的视角推进构建两个共同体的研究,同时针对民族学学科调整,积极思考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的二级学科建设任务。论坛结束后,维斯娜·武奇尼奇•内斯科维奇教授向民族所赠书,王锋副所长代表民族所向维斯娜·武奇尼奇•内斯科维奇教授赠送了《世界民族》《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学刊》等学术期刊。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