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德国美因兹大学徐丹教授“古突厥语在甘青语言区域蒙古语族语言里的遗存”讲座成功举行
作者:梁车力格尔 日期:2025-02-06

为进一步建设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拓宽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跟进学术发展前沿,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于2025年1月21日,邀请德国美因兹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徐丹教授,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蒙古语文学会讲堂,作题目为“古突厥语在甘青语言区域蒙古语族语言里的遗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斯钦朝克图研究员进行评议。讲座由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主办,中国蒙古语文学会语言文化学专业委员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助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出版社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以及学界同仁参加讲座,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徐丹教授) 

徐丹教授毕业于法国索尔蓬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德国美因兹大学。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后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CRLAO)兼职研究人员、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特级教授,被评为法兰西大学研究院、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她着重研究语言接触、语言类型学、汉语历时句法等。 

首先,王延中所长对徐丹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徐丹教授的学术履历和研究成就。他指出,语言接触研究是我国边疆民族历史、文化和语言研究领域内的关键课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徐丹教授此次讲座选题很有意义,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语言学科的建设和濒危学科研究工作的推进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徐丹教授在本次报告中提出,甘青语言区域蒙古语族语言特性的一些表现不是蒙古语族语言的独有或创新,而是来自古突厥语的遗存。徐丹教授通过对复数标记、条件式后缀、直接宾格标记、重音模式等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甘青语言区域内语言的这些形态特征与古突厥语形态特征高度一致,却与其他地区蒙古语族语言相应形态关联性不强。例如,条件式后缀-sa,在甘青语言区域蒙古语族语言中的语法作用和语音形式与古突厥语中的条件式后缀一致。保安语、东乡语的直接宾格-ni,标记与蒙古语族语言直接宾格标记-i不同,而与古突厥语一致。蒙古语族语言重音在前,而甘青语言区域蒙古语族语言与古突厥语一样,重音在后等等。根据四种形态特征的比较,提出甘青语言区域蒙古语族语言的句法特征中可看到古突厥语遗存的结论。 

此外,徐丹教授还指出,国际学术界一直关注古突厥语与蒙古语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也备受高度重视。她希望国内学者广泛关注国际学术动态,积极将个人学术成果推向国际学术平台,共同推进语言接触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 

徐丹教授的报告结束后,斯钦朝克图研究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徐丹教授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其研究方法及观点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为突厥语族语言和蒙古语族语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视角,有助于推动甘青地区语言接触的深入研究。 

本次讲座学术气氛浓厚,与会学者积极提问,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黄行研究员、力提甫·托乎提教授、乌兰研究员、姚克成教授、孙伯君研究员、丁石庆教授等分别发言,提出了宝贵的学术建议。徐丹教授的讲座不仅带来了古突厥语和蒙古语语言接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信息,也为与会学者拓展研究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对于民族语言学界语言接触研究的学术创新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会人员合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