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晚,日本神奈川大学国际日本学部历史民俗学科教授周星博士应邀做客中国民族学学会2025年春季讲坛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名家大讲堂,报告主题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更新”。本次讲座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协办;由中央民族大学校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强世功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学会荣誉会长王延中研究员评议。
学术研究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智慧接力,一代又一代学者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都在前人构筑的知识高塔上添砖加瓦。讲座开篇,周星教授满怀敬意地向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林耀华、杨堃等中国民族学的前辈大师致敬。正是这些前辈们的不懈探索与卓越贡献,为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讲座中,周星教授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与总结了中国民族学研究范式的百年嬗变。他指出,从天下观下的生熟二分法,到近现代学术体系的范式构建,中国民族学始终在回应时代命题中实现理论突破。1949年后,受到民族识别等工作的影响,各民族的“族体”意识逐渐被强化,相应地在民族学研究中形成了“族别研究范式”。这一范式把“民族”视为基本的对象单元的研究范式,以“民族”(或族群)为单位、为框架去归纳、整理和描述相关社会文化的事实、现象及研究素材的路径。在族别范式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性得到了肯定,有助于揭示多民族中国,或中国社会及文化在“民族”方面的多元格局;但长期被固化之后,也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在反思“民族”论述框架问题的情况下,中国民族学界逐渐发展出“族际研究范式”。这一范式超越“民族”(或族群)的框架与单元,注重多民族共生互动关系的研究路径,它是以多民族的社区或地域为田野研究的对象,关注人与文化的越境、互渗、共享、交流等基本的社会事实与文化现象的研究范式。族际范式强调在多民族关系中把握“民族”及其文化,相对容易发现和理解文化大面积共享的事实和意义,进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一个更为真实的多民族的中国社会。不过,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将国家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简化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988年11月,费孝通在香港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讲演,提出了“多元一体”研究范式,对上述两种研究范式接纳、整合及超越。这一范式让“族别”研究成果论证“多元”现实,让“族际研究”成果,在不同“民族”或族群之间发现、揭示现实存在的密切关联,再通过“中华民族”整体观和多民族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建构出“多元一体”这一全新的民族学叙事的新路径。在这一范式下,民族学研究成果丰硕。但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对“中华民族”概念的理解。
在讲座最后,周星教授总结提出以上三种研究范式不是相互取代,而是逐步进化、递进和相互补益的关系,三者可以共存并用。民族学家应该根据具体的课题设定,确定采用哪种范式,同时也需知晓所用范式可能存在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化趋势下,“族际研究范式”和“多元一体”研究范式对于多民族社会的互嵌式结构研究可能更具适用性。中国民族学应积极为迅速成长的“国民文化”的研究贡献力量,促进各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共同发展。
王延中荣誉会长高度评价了周星教授对中国民族学三大研究范式的系统性研究,指出其既梳理了族别、族际、多元一体范式的历史贡献与演进脉络,又犀利剖析了各范式的理论局限及现实影响。他特别提到周星教授对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以及对“多元一体”理论的创新阐释,并强调新时代民族学研究需突破范式惯性,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与国家民族工作、党的民族理论创新相结合,更加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求。
在学术研讨环节,周星教授与与会学者围绕国民文化、相关概念术语界定、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现状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度学术对话。
强世功会长据此提出了当前中国民族学研究可能实现的双重突破路径:一是立足本土文明纵深,例如多民族共生历史与复杂交往实践,构建与西方对话的独特范式;二是呼吁年轻一代超越仰视西方或突破局限自身的学术窠臼,以平视全球的视野开拓中国民族学研究,推动从“中国之治”到“世界之问”的学术话语跃升。
此次周星教授的讲座,不仅深化了对中国民族学既有理论范式的反思维度和逻辑框架,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话语建构等领域形成了若干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方向,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学学科体系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