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成功举办“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第6讲。本次论坛是民族所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他围绕“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展开深入阐述。本次论坛由副所长丁赛(主持所务工作)主持,副所长董文柱出席论坛。
郑大华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长城学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力。论坛中,他系统梳理了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脉络,重点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郑大华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强化的,其核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国共产党对“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系统回顾了中共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认识深化过程,尤其提到杨松1938年首次进行的学理性探讨,以及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权威论述,包含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内涵,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通过宣传各民族共同面临的存亡危机,强调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推进了全民族抗战,增强了各民族的共同体认同。
郑大华强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广泛动员下,各族人民在共同抗战中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为抗战胜利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报告为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现实意义的历史参照,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