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夏季讲坛以“具身性、生产性与整体性:海外民族志的知识生产特征”为主题如期开讲。本次讲坛有幸邀请到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周少青研究员担任与谈人。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程中兴教授主持讲坛活动。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科研单位的近140名学者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讲坛活动。
(部分与会学者合影)
何明教授以东南亚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组织与启动历程为例,讲述了推动东南亚民族志研究的四个动因:一是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的事实,二是人类学海外研究传统延续,三是国外(尤其是日本)相关研究的激发,四是民族志方法和文本的魅力。随后,他比较了民族志的两个重要向度:一是作为方法的民族志,指的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参与观察、访谈等调查工作,即田野工作;二是作为文本的民族志,指的是以研究者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叙事性的学术文本。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展开对海外民族志知识生产的三大特征的阐释。
(何明教授作报告)
(周少青研究员与谈)
与谈嘉宾周少青研究员认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海外民族志源自人类学,强调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异文化群体进行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作为一种研究领域,海外民族志近年来成为世界民族研究和区域国别学的重要学科增长点,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体现了学科交叉与应用相结合的导向;作为一种研究理念,海外民族志强调跨文化理解与对话,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研究从本土走向全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海外民族志的多重意义,为中国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研究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