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功举办第10期双周报告会
日期:2025-09-15

9月1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25年第10期双周报告会在民族所321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报告会邀请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阿比古丽·尼亚孜作主题为“兵地协同背景下兵团精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学术报告。所内多位科研人员参会。

阿比古丽·尼亚孜基于其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领域的长期积累,结合南疆兵地融合发展的实地调研,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兵团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路径。首先,她全面梳理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历史脉络与使命。她认为,兵团作为我国唯一的党政军企合一特殊组织,实行中央与自治区双重领导,依托土地承包权、职工身份与民兵义务“三位一体”机制履行职责。自1954年成立以来,兵团历经组建、发展、撤销与恢复等阶段,当前已进入以“引人聚人”“师市合一”“团镇合一”及连队改革为重点的深化改革阶段,承担着履行屯垦戍边、促进民族融合等重要使命。 

其次,她分析了兵地协同发展的成效。兵地融合在产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尤其在规划协同、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农业技术学习、基层干部交流等方面成效初显。除此之外,兵团屯垦戍边的成效更是新疆社会发展的写照,70年来新疆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得到的巨大转变,对于身为新疆人的阿比古丽来说,再熟悉不过。 

最后,围绕“新兵团人”认同构建她提出对策建议,她认为应强化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核心内涵的兵团精神引领。该精神植根于南泥湾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并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她谈到,应进一步发挥文艺创作协同塑造兵团文化符号的作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传承,增强情感认同与价值归属。 

与会学者就兵团精神弘扬、文化润疆等议题开展交流与讨论。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研究员总结指出该研究立足国家战略与边疆现实,视角新颖、内容扎实,融合了人类学、民族学与文学等多学科视野,为深化兵地融合与民族团结提供了重要学术参考。本次报告会聚焦国家治理与边疆发展前沿议题,为跨学科对话搭建了高质量平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