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第7讲成功举办
日期:2025-09-22

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成功举办“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报告”第7讲。本次论坛是民族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由西安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实证社会科学所所长边燕杰教授主讲。讲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数研究:理论思考与实证设计”展开系统阐述与思考分享。本次论坛由民族所副所长丁赛(主持工作)主持,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副所长董文柱出席论坛。



首先,边燕杰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宏观理论层面出发,向与会者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数研究项目的总框架,并介绍了他带领团队所设计的“长安指数”指标体系。“长安指数”具体可分为五个分析维度,分别是空间交融维度(交通互联度、地理接触度、城规普及度、居住离散度、社区混居度)、文化交融维度(语言熟悉度、文化接触度、文化接纳度、文产合作度、文化认同度)、经济交融维度(就业多元度、职场合作度、经济合作度、创业合作度、金融普惠度)、社会交融维度(社会接触度、社团合作度、社会参与度、社会包容度、社会保障度)与心里交融维度(心理共鸣度、心理同理度、心理效能度、心理尊重度、心理包容度)。 

其次,边燕杰教授系统阐述了社会网络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研究的可行性与研究优势。随后,他充分讲解了关于“交往交流交融”“互嵌”两个关键概念的操作化处理,以及技术层面的抽样与调查设计过程。他也向与会者分享了目前调查的一些阶段性总结。 

最后,他介绍了目前其团队正在进行的社会距离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意义。 

边燕杰教授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国,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千秋伟业。作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要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持续开展民族互嵌、交融的调查研究。 

本次报告从社会学量化研究的方法视角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视野,为民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为接下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