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疆历史与发展论坛在民族所举行
日期:2025-10-11

2025年9月2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新疆历史与发展研究室主办的“新疆历史与发展论坛”在民族所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邱轶皓副教授主讲,题目是《“部落化”——明代河西地区与鲁木“诸地面”政治演进的一个比较》。讲座由民族所新疆室副主任陈春晓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伊始,邱老师介绍了该题目的思路背景。他从14世纪30年代以后蒙古在亚欧大陆统治的崩溃态势出发,分析了元朝和诸汗国的残余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他借助傅礼初(Joseph Fletcher)的“平行延续”(horizontal continuity)概念,试图比较蒙古溃败后留在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东部)的部众与留在中国河西地区的部众的政治演进过程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 

其次,邱老师从地理环境和道路、区域内的政治势力、明初河西地区状况几个方面,对安纳托利亚和河西两个地方的情况进行比较,提出了安纳托利亚所出现的Beylik体制和河西的卫所皆为“部落化”进程的体现。他借助J. Paul、Togan的观点,以“部落化”来表述自蒙古帝国之前的“旧部落”向蒙古统治瓦解后的“新部落”转变的过程。随后,他从诸王属民、行政组织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最后,邱老师集中探讨了蒙元帝国崩溃后,欧亚各后续政权如何分享成吉思汗权威,以建构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问题。他总结,作为曾经的蒙元帝国的一部分,后蒙古时期的安纳托利亚和元明之际的河西走廊地区在政治环境、社会变迁路径和文化选择方面都可以被纳入一个名为“平行延续”的框架中进行比较。两者在建构合法性策略,重建历史记忆和加强社会凝聚力方面都显示出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统治精英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采取的共同策略。 

论坛最后,与会学者围绕着“部落化”概念、后蒙元时期安纳托利亚至河西之间诸部落状态、伊利汗国一些相关概念的翻译与理解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本次讲座在研究方法上拓展了蒙元史的研究路径,开拓了相关研究的比较视野,深化了对这一议题的理解。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