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外学者共话民族古文字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第十八、十九期系列讲座
日期:2025-10-27

2025年10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冷门学科资助计划“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人才传承培养系列讲座”第十八、十九期在京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特邀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竹越孝(Takashi TAKEKOSHI)教授与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历史语言科学系马颂仁(Pierre MARSONE)教授担任主讲。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师生参与交流。 


竹越孝教授以《〈一百条〉系列会话教材的继承与演变》为题,系统梳理了清代满汉合璧会话教材的发展脉络。他指出,随着清代满族逐渐转用汉语,为保存民族语文,出现了《一百条》等一系列会话教材。竹越教授结合其与斯钦巴图合著的综合对照文本,分析了不同版本之间的三类继承关系,指出《一百条》经历了《清文指要》与《初学指南》两次重要演变。他还以句尾助词“是呢”为例,探讨其与满语-cina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清代北京话中存在的“满式汉语”现象。

 

马颂仁教授以《介于保持民族性和汉化之间:契丹人杰出的社会与司法政策》为题,从多元视角重构契丹文化图谱。他从儒教与佛教教义、建筑景观、碑刻题记等方面入手,结合“射柳”等仪式活动,分析契丹民族在文化融合中的身份建构。马颂仁教授进一步指出,辽代在司法政策方面推行录囚与反腐败措施,在社会政策上注重赈灾、免税与体恤边民,展现出在吸收中原治理经验的同时,有效延续本民族特色的文明风貌。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满汉口语同质性问题、辽代文化接受动机、法律与妇女议题等展开深入讨论。孙伯君研究员在总结中表示,本次讲座内容紧密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不仅深化了对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的理解,也对“绝学”与冷门学科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