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游牧民族》杂志编辑工作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召开
作者:杜发春 日期:2011-06-13

《游牧民族》杂志封面 

 《游牧民族》杂志封面

 会议进行中

   会议进行中 

 2011年3月30-31日,《游牧民族》杂志(Nomadic Peoples)编辑工作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召开。黄行副所长到会并讲话。来自《游牧民族》杂志编辑部(英国)、新疆师范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和民族所的草原研究专家学者10余人参加了会议。

黄行副所长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福特基金会提供的资金支持表示感谢。黄行说,游牧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游牧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中国为例,当前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和市场化改革,使游牧民族及其文化面临较大的挑战。那么,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牧区的游牧民族文化,如何适应市场化和城镇化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希望这次研讨会和《游牧民族》杂志中国专刊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来自英国的《游牧民族》杂志编辑赛维里奥•卡拉特里(Saverio Krätli)博士在会上介绍了杂志的总体情况,包括:杂志由来、发展进程、主题转变、网站、发行量、过期刊物、专刊及其特邀编辑的作用等。卡拉特里先生说,《游牧民族》杂志是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IUAES)游牧民族委员会(Commission on Nomadic Peoples,简称“CNP”)的专业性刊物,2009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IUAES第16届世界大会上,CNP组织了三个专题会议,共有50多人参加。CNP现任主席是牛津大学的道恩•查迪(Dawn Chatty)教授。CNP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1979-1981年,该委员会每年发行一个学术通讯(Newsletter)。1983年后这个通讯变成了一个正式的杂志(Nomadic Peoples),每年一期。当时杂志关注的焦点是任何移动的人包括旅行者、森林中游牧民,并非仅关注牧民,但牧民构成了很大的部分。1996年后,该杂志基本上每年出版两期。

目前,《游牧民族》杂志编委会由30个从事游牧民族研究的专家组成,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典、挪威、以色列、肯尼亚、印度、日本和中国等12个国家,中国有两人,参考网站:http://journals.berghahnbooks.com/np/index.php?pg=editorial。《游牧民族》杂志是一本备受同行瞩目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前须经过严格的匿名评审。由博格翰图书(Berghahn Books)在纽约和伦敦出版。博格翰图书是一家独立学术出版社,其重点学科是历史、政治与经济、文化与媒体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以及移民问题研究,并致力于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最高学术水准的图书,同时激发学者、专家们的创作灵感。博格翰图书和期刊的学术质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

福特基金会环境与发展项目官员白爱莲(Irene Bain)博士介绍了福特基金会与CNP及其《游牧民族》杂志合作的情况。白爱莲女士说,福特基金会资助CNP,已经把《游牧民族》杂志1979-1996年间的过期刊物进行整理并扫描后成pdf文件放在网上,现可免费下载,网址为:http://cnp.nonuniv.ox.ac.uk/pdf/NP_journal_back_issues/。对于该杂志1997-2005年的过刊,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和社会研究中心从中挑选出30篇文章,翻译成汉语以“游牧社会的转变和现代性”为题,分3册(蒙古、非洲和其他国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会上,中国学者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论文情况,探讨了由《游牧民族》杂志出版一期中国专刊的可能性。

本次会议还安排了赛维里奥•卡拉特里先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为《有智慧的收获:非洲专业化的干旱区畜牧业》(Intelligent Harvesting: Specialised Dryland Pastoralism in Africa),来自国内50多位从事草原牧区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讲座和交流。

文章来源:杜发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