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所党委书记张昌东在“第七届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学术研讨会”的致辞
作者:张昌东 日期:2014-08-14

 

(2014年8月10日·贵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由贵州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影视人类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中国影视人类学年会在享有“中国避暑之都”美称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贵阳召开了。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拨冗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为本次学术研讨会提供大力支持并付出辛劳的贵州师范大学领导和国际旅游文化学院的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次学术研讨会以“生态、文化与影像表达”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探讨影视人类学和人类学影片纪录、参与、反思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与文化适应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也是当代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的主要特征。然而,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都充分肯定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内在价值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但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实践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展示了其“双刃剑”的效果,即它在带来各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对各国的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于破坏。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保护三者的关系,是各国政府始终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的国家,同样面临着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世界性难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央政府在2000年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处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迅速加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行列。近十多年的发展实践同样证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给我国中西部地区带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各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例如,在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外来资本和先进生产力的引进,在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这些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灾难性破坏,工业污染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又如,在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市场化的挑战、文化传承的断裂和对都市化的文化适应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少数民族在语言、教育、服饰、饮食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冲击,母语的流失、传统民俗文化的消亡与变异、传统价值观的改变乃至人文景观的破坏等日趋严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研究和探索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的应对之策,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维护好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在这方面,影视人类学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影视人类学是用影视的手段开展人类学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对拓展人类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提高人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人类学借助影视的方法和手段来记录人类学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观察与研究成果,他们用更加真实和生动的影像手段记录和呈现田野调查及个案研究的成果。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与文化多样性一直是影视人类学家关注的重点。如早期的影视人类学作品《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阿兰岛人》(1934年)和《草地》(grass)等都记录和展示了人如何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一生态与文化适应性的主题。此外,美国影视人类学家阿什(Timothy Asch)等人专门以文化生态学角度在印度尼西亚小岛拍摄的影片《水之语》(1989)。我国的影视人类学者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拍摄了大量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的影片,为人类学家研究当时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和文化习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比如《苦聪人》,《鄂伦春族》、《赫哲族的渔猎生活》等人类学影片就反映了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生动纪录面临流失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以便唤醒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记忆。

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我国集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一体的主要省区之一。近年来,贵州正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并且连续多年举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影响。中国影视人类学会此时在贵阳召开以“生态、文化与影像表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可谓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它为我国影视人类学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也必将会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我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文章来源:张昌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