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长江经济带与民族地区发展论坛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会综述
作者:王海燕 日期:2017-05-03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主张、新思想、新战略,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及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长江师范学院主办的“长江经济带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论坛”学术讨论会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九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于2017年4月15日至17日在江城涪陵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凯里学院、贵州省沿河县文广新旅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三峡大学、吉首大学、怀化学院、青海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2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国安、曾少聪、那金华、方勇、彭寿清、何耀华、张昌东、车明怀、和少英

4月15日晚8时,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九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召开。在学会常务副会长覃彩銮研究员主持下,何耀华会长对2016年学会工作进行了总结。随后由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学会法人代表张昌东研究员宣布成立会议临时党支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方勇书记就《关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和法人代表调整的申请》进行答复。方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工作,指出学会的规范运作和取得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学会对于中国民族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根据民政部社团相关管理办法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团团体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经挂靠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报请党委会通过,同意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推荐云南民族大学校长那金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袁晓文为会长候选人,何耀华先生为名誉会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团管理规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法人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新疆研究室主任曾少聪研究员担任;为了加强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管理,明确学会责任人,提名曾少聪兼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秘书长候选人,负责学会各项事务的运作及沟通协调工作。新提名会长候选人袁晓文研究员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章程》修改情况进行了说明。常务理事会成员经过讨论,一致同意以上建议,决定将修改后的“章程”和人事变动意见提交会员大会审议。副会长、执行秘书长李锦教授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进行了说明,并将第一批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名单提请会议作决定。会议同意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决定批准第一批专业委员会成立。

4月17日上午,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新的《章程》,经过表决,一致选举那金华、袁晓文同志任会长,曾少聪同志任秘书长,李平凡同志任常务副会长。聘请何耀华同志任名誉会长,陈国安同志任学会顾问。

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精彩纷呈。4月16日上午论坛开幕,开幕式由学会常务副会长、云南民族大学和少英教授主持。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彭寿清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方勇书记分别致辞。何耀华会长在致开幕词时,再次阐述了长江生态功能区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此次论坛的宗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农业、工业、民生改善等主题提出了对会议的要求。此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9篇,参会学者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探讨。

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展开。第一,从宏观层面讨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基于统筹协调机制,提出民族地区政策响应的重点是建立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对城市布局进行点轴结构规划、政策法规体系对接、枢纽经济发展。第二,从宏观层面和微观案例研究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问题。提出长江经济带传统产业的生态改造问题,用案例分析藏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逻辑体系,话语结构与生态保护的实践路径。第三,区域发展与扶贫问题。区域发展集中讨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越南边民劳务合作,攀西地区经济发展与稳定问题,重庆土地整治与流转问题。提出了文化旅游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具体建议。指出应该分清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界限,避免文化资源开发小、散、乱的问题,探讨了文化产业扶贫困境,西南地区旅游发展战略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比较问题等。扶贫问题集中讨论了藏区精准扶贫项目的过程评估、目标体系、路径等,分析了武陵山区贫困农户的扶贫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问题。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讨论集中在两点。第一,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关注土司制度、改土归流、职官制度,而且讨论了历史上的政治生态构建、民族政策调整、民族交流与融合、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社会变迁、苗疆边墙等。第二,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涵盖土家族、壮族、藏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集中讨论了布洛陀文化、巴楚文化、渝东南文化,均特别注意了民族语言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会上,对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理论方法的关注也是重要内容,有对民族政策创新与发展进行的研究,也有对现代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探讨,还有对人类学区域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表现出继承西南民族研究优良传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特点。

参会学者的研究成果既重视田野考察和文献材料引用,也密切关注了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文内容丰富,涉及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语言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呈现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态势,展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宽广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少论文紧密关注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本次论坛对国家战略的回应及西南民族研究学者的学术自觉。

闭幕式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执行秘书长、四川大学李锦教授主持。学会顾问、贵州省民族研究院陈国安研究员回顾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36年以来的重要节点,希望学会在未来继续推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理论建设,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为西南民族研究做出更大贡献,并在积极回应国家需求、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发出时代强音,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为民族研究的中流砥柱。新任会长、云南民族大学校长那金华在闭幕辞中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认为西南民族研究紧密围绕时代主题,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西南各民族实践提供了现实思考与智力支持,始终致力于为各民族繁荣发展服务。那金华会长最后建议,为了创新学术发展,健全研究体系,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将成立藏彝走廊研究等十个专业委员会,建立成果奖励机制,推动西南民族研究成果发表、建立学科联盟及开展院、校、地协同合作。这将有利于民族研究的西南学派更好传承发展。

 

文章来源:曾少聪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