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民族学学会2019学术年会暨“新中国民族学七十周年与民族学中国学派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孔敬 日期:2019-10-16

2019年10月11日-13日,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2019 学术年会暨“新中国民族学七十周年与民族学中国学派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宁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8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

开幕式会议全景

2019年10月1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前召开了中国民族学学会全体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会议由第八届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主持。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杨圣敏作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2015至2019年工作报告。杨圣敏会长在发言中指出,增强学术团体之间和内部的交叉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学会要由活动型向服务型转变,提供智慧服务和积极搭建创新性智库。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色音教授作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财务报告。

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大会

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大会

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第九届会长、执行会长、秘书长、20名副会长、70名常务理事和140名理事提名名单,以及名誉会长、荣誉学术委员提名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当选为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九届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麻国庆教授当选为执行会长,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等当选副会长,其中青海民族大学索端智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晓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为新任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祁进玉教授任秘书长。

学会会员举手通过了第九届理事会成员建议名单

学会会员举手通过了第九届理事会成员建议名单

第九届执行会长麻国庆教授主持了中国民族学学会2019 学术年会暨“新中国民族学七十周年与民族学中国学派之路”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首先致辞,他指出本次大会召开恰逢其时,是对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重要讲话精神的呼应。中央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全校师生一直牢记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使命,希望与会学者可以通过中国民族学学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牢记汪洋同志关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的指示,开展跨院校的学术合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祖国的繁荣稳定做出应有贡献。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在致辞中,探讨了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深入分析和阐释了中国民族学研究中应该将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社会导向性的研究,更多地建立在鲜活的案例、实际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学发展之路,将民族学研究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将民族学研究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走到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央。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马国华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对中国民族学学会2019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在座学者对国家民族理论政策的相关研究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的主题契合了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有利于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有利于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民族学一代代学人深入调查研究,持续聚焦中国民族问题,扎根中国实际,积极献言献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可以说民族学中国学派之路的探索发展历程就是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之路形成完善、做出贡献的过程。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向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在致辞中提出本次大会既是换届大会,也是推进大会,学会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总结民族学中国学派70年发展历程的经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的精神,认真思考民族学学科如何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并希望各位学者能继续支持学会的工作,和学界各位同仁共同推进民族学中国化进程,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的理论贡献。

开幕式

开幕式

开幕式后,雷振扬教授、石硕教授、王延中研究员和麻国庆教授做主旨发言。雷振扬教授的发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几个维度》,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要通过制度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图的实现。石硕教授的发言《从“民族”角度认识国家历史——中华民族整合与演进的动力机制》,通过分析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内、外融合的历史”。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相互吸纳和包容,在中华文明强大的自信力和包容力下逐渐实现融合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王延中研究员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于民族理论创新的认识》的演讲,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的民族理论具有内在联系,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中国的民族理论也积极倡导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允许全世界共享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麻国庆教授在题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发言中指出,不能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多元”与“一体”割裂开来。他从儒家思想、跨区域社会体系、记忆和认同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构筑历程和机制,认为多元一体的内在辩证关系是联系各民族的重要纽带和内在动因。

开幕式会场

大会会场

本次大会得到了全国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的关注,共设立六个专题讨论:专题一为“民族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与会学者就中国民族学中的关键概念,如“民族”进行了辨析,就中国民族学学派的发展道路,表述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就具体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前辈学者的思想以及不同区域民族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特别强调在学科建设中要不断推进中国话语和中国概念的应用;专题二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与村落发展”,主要针对当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进行了反思和回顾,对比了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村落发展的不同特色,分析了产业变迁对村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变迁,特别强调在村落发展中要注重对本地人的保障,对地方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专题三为“人口流动、民族地区发展与城市民族工作”,以北京、西藏、新疆以及沿海地区不同地区为个案,讨论了人口流动与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建设等议题,从全球化的视角透析中国的人口流动,并分析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问题以及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专题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讨论,一方面讨论了现实应用中,如何促进和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重点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节”等仪式性的表达,另一方面回顾了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回顾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脉络;专题五为“海外研究与旅游开发研究”,讨论了在美国、韩国、中亚中的华人群体,尤其是在国外的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情况,指出海外华人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讨论了在全球化视野下,旅游开发与景观建设、文体活动结合之间的现实问题;专题六就“生态文明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讨论,与会学者根据丽江、肃南、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生态建设要因地制宜,重视地方文化和本地人的发展,同时就非遗保护的个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鄂伦春非遗项目、哈尼族非遗项目,讨论了不同非遗类型的保护和发展情况,提出“非遗”保护要与时俱进、更加多元,可以与互联网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二者的共赢与发展。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色音主持,六个专题讨论组代表总结了各专题讨论组的研讨内容。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祁进玉作大会总结:本次大会在推动学术界联合,促进民族学中国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两天时间内,六个专题讨论组就不同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相互启发,不仅在很多重要的学术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还确立了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取向,重温了服务社会的研究初心,学会将继续组织全体会员进行学术研究交流,倡导会员勇于担当学者智库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策。最后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王延中、执行会长麻国庆致闭幕词。

本次大会圆满完成了预计的各项议程,老中青学者从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地域视角,对“新中国民族学七十周年与民族学中国学派之路”进行了充分的学术讨论,增进了学界同仁的学术交流,在关于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中国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将继续探索民族学中国学派的道路,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民族学学会 2019 学术年会集体合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