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民族语文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民族语文应用首届高端论坛召开
作者:王锋 日期:2019-12-23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民族语文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民族语文应用首届高端论坛于2019年12月14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民族语文应用专业委员会、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应用研究室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汉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教学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的4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讨论会。

会议开幕式由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院院长曲木铁西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尹虎彬研究员致开幕辞,他指出,民族语文应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如何结合中国语言学实际,根据各民族语言特点,构建更加全面、更具有解释力的民族语言理论体系,将成为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次会议将在这个方面有所贡献,有所作为。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加专业化的学术眼光是进一步推进民族语言研究和民族语文应用的基本途径。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将因国际化、专业化和科学保护得到世界更广泛的认识。新时代以来,民族语言的意义已经提升到国家语言资源、国家实力以及国家安全的高度。借由本次会议,呼吁相关领域的学者携手共进,为民族语言事业的繁荣而奋斗。

本次研讨会围绕“新时代与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的主题,就宏观视阈中的民族语文应用、民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民族语文国情与民族语文工作、学科建设与语言资源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徐世璇研究员从语言振兴(复兴)的角度,引入和讨论了国际语言振兴(复兴)研究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案跟踪调查;两项对比分析;群体语言概览。技术开发主要包括:利用语音技术建立一套新的语音系统ABAIR;在语言复兴中复杂性理论CT的运用。她还指出了语言振兴面临的问题及五种途径:由族群内部自发的基层努力;从外部推动的语言维护影响;种族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动机;以母语教学为振兴语言的一种机制;建立语料库,保存语料,推动语言的使用。

北京语言大学戴洪亮教授着眼于语言政策的几个关键问题,对新时代民族语文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新时代应坚持语言文字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进一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提高语言能力。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新时代需要适当调节语言之间的张力,寻找更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加重视民族语言信息化和网络化,关注民族语文应用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为此,民族语文工作既要坚持主体性,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语言服务和政策支持,为各少数民族提供更多机会的语文表达能力,提供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融入主流社会的技能的计划;也要坚持多样性,积极开展语言保护来舒缓语言焦虑和语言压力,化解语言矛盾,遏制语言冲突,为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支撑。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讨论了新中国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的建设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她指出,国家语言能力与个体语言能力不同,国家语言能力应该包括应对现在和未来需求的能力。她还介绍了国家语言能力的三角理论,包括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国家语言核心能力、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其中治理能力处于顶端,具有全局性和统领特点;核心能力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特点;战略能力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三者之间具有互动关系,每种能力可围绕三到四个维度建设和发展,同时可以运用三组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国家语言治理体系构建、国家语言规划制定与实施、国家语言生活的研究与交流。她着重介绍了我国国家语言治理体系构建及其发展过程,包括通用语言事务治理体系和少数民族语言事务治理体系。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李旭练副局长以中国民族语言翻译局为例,阐述了民族语文翻译软件的研发与应用。他提到,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2006年启动民族语文信息化研究工作,迄今已研发出50余款民族语文翻译软件。这些民族语文翻译软件和系统,已在国家安全、司法审判、新闻广播、驻村扶贫、双语学习与国家通用语言推广等领域得到应用,服务于国家语言发展战略,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语言生活需求。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祖漪清高级研究员从科大讯飞的系统开发历程出发,讨论了民族语言语音识别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她认为少数民族语言语音识别的难点与算法和语言本身无关,难在“文本分析”。基于HMM/RNN的语音合成技术框架、文本分析技术框架和语音数据库这三个模块的成熟才能构建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合成系统。经过优化后的系统,能够完整提取语音结构和句法结构,能够形成针对黏着语的文本分析技术方案,并对文本、语音进行双模态建模。她还提到了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附带效果,典型案例是藏语拉萨话语音技术发展历程,东嘎输入法的研发推动了藏语的研究。目前,数据充分的语言,基本可以直接采用技术软件进行分析,但资源受限语言仍然需要使用传统的技术路线,需要参考专家知识。她还指出,语言研究的使命是利用科学技术探索语言中的未知,揭示语言之下的智慧本质。

北京汉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张娜高级研究员以满文和藏文为例,讨论了文献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其中满文属于全音素文字,满文单词内的字母连写,字母因不同位置而写法不同。构成字母的笔画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满文识别技术的文字检测是对密集行切分实例、多内核预测密集行分割。而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每个字符由藏文的基本字母通过纵向组合而成。藏文的一个音节是由字符横向组合而成。所以藏文的文字检测需要多尺度样本学习-字符尺度变化切分,还需要对文本进行序列识别,生成样本。目前汉王OCR识别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准确率也很高,在文献数字化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何燕龙高级工程师谈及当前多语种智能语音翻译系统的研发现状,具体地介绍了民族语文软件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他指出,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翻译资源,于2015年建立了多语种人工智能机房,研发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七个语种的智能翻译、语音识别和合成、OCR三大系统,在这三大系统上研发了五十多款应用软件,如智能语音翻译、手机输入法、民汉对话通、语音转写通、民汉实时翻译、民汉网页互译、会议系统等。这些软件的成功研发填补了国内民族语文信息化领域的多项空白,在国家新闻宣传、司法工作、双语学习、社会服务等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为社会各方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翻译局还将帮助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者做一些工作,使智能技术更大化地发挥作用,服务于民族地区的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呼和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及其应用。该平台是利用国际通用的语音声学分析软件,提取有效表征语言音段和超音段的各种声学特征参数,并把它们集合成一个完整的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用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通用的自然语言语音处理平台)。用户利用统一平台可以完成查询检索多语种语音声学参数内所有的信息、可以任意设定查询的组合条件、可以对结果集合按照任意字段排序、可以在结果集合中查询词/音素之间任意切换、可以手动/自动对查询结果集进行选择并把选择的结果输出到 EXCEL 等。统一平台还有统计、分析和分类等功能。该平台在民族语言语音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实验研究丛书”就是基于语音参数数据库形成的系列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龙从军副研究员介绍了喜马拉雅周边语言及方言数据资源库建设进展。他指出,由于语言方言特征逐渐消失,语言研究需要更多的数据,尤其是基于数据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所以语言资源收集十分必要。基于以上的考虑,要构建喜马拉雅周边语言及方言语音文本资源库。他详细地介绍了资源库建设的三个层次:语言及方言资源仓库;语言及方言知识库;语言及方言知识挖掘及应用服务。他强调,喜马拉雅周边地区语言和方言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濒危语言保护、该地区的语言文化研究以及跨境语言研究的话语权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喜马拉雅周边语言资源库建设将会形成规模性和开放性的数据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李大勤教授对喜马拉雅东段跨境语言研究提出了新的认识。首先,他认为喜马拉雅东段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着十几种有着共同文化基因的跨境语言。广义的“喜马拉雅东段”涉及到的国家或地区有:中国青藏高原南部;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北部;缅甸北部。这一区域的跨境语言包括:藏语、仓洛语、、阿萨姆语、阿卡语、米兴语、Karbis、日旺语、孟加拉语、Bodo-Koch语族语言等。他认为,整理国际上对相关语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对其中的某些语言展开深度的田野补充调查,进而在调查的基础上就这些语言类型共性、发生学关系及地域上的接触现状展开专题探讨,可为“一带一路”框架下该地区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行研究员强调,国家的民族语文工作及其指导管理下的民族语言生活会随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他详细地介绍了近五年来国家民族语文工作明显的调整与变化,并将其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语言地位规划问题。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将呈现出积极的前景,在继续保障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权利,发挥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语言载体与传承功能,与国家通用语言形成互补和互相不可替代的发展和认同关系,构建和谐共赢的语言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境内外族群沟通认同的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李云兵研究员以苗文的创制与发展为例,讨论了新创民族文字的使用和发展问题。他指出,苗文创制兼有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针对苗文试验推行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他强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苗文在反渗透方面的任务也在加重,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注意苗文相应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呼吁国家制定具有明确性、指导性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引领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新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周国炎教授从口头语言资源、书面语言资源、现代媒体与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民间自发的语言资源保护行为四个方面讲述了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他指出,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大型语料库的建设以及教材、工具书的编纂是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主要形式。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名誉资深教授戴庆厦先生针对目前语言学界记音能力不能适应语言研究需要的现状,根据作者多年汉藏语田野调查的实践体会,谈了什么是记音,准确记音的重要性,记不好音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记音能力的方法论等问题。他指出,记音产出的成果要符合语言学标准或语言规范,要用国际音标记音,不能遗漏音位,要归纳规范的语音系统或音位系统。他强调,准确记音是语言学家必备的一种技能,是语言学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对于汉藏语系语言来说,记音的技能就更为重要。另外,研究一种新语言或新方言,记音是第一步工作。他还呼吁我国民族语文学界在新时代,为适应民族语文工作新发展的需要,必须切实提高民族语文者的记音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成龙研究员谈及纪录语言学在语言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文化资源的宝库。纪录语言学是对一种语言永久性的、多用途的记录,其服务对象不仅是语言学者,还包括人类学者、民俗学者、文学家,音乐家等,都可以从记录的语料中获得有益的材料。他认为纪录语言学具有主体性,可以充分利用族群内成员对自己语言文化的偏爱,积极调动他们参与到语言记录中,并让他们用自己的母语叙述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纪录语言学利用多媒体方式、全方位地展示该民族文化的全貌,并为语言学和其他学科提供高保真的可靠资料,以语言为载体展示民族文化,达到语言与文化永久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纪录语言学不仅可以重复检验,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实现充分共享。

中央民族大学朱德康博士基于活态数据的考察,谈论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精准保护问题。他指出,近年来,语言资源已经成为学界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收集了海量的语言数据。纵观现有数据,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总量之庞大,远远超出了工作预期,深化了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的认识和了解。基于纷繁复杂的民族情况和语言特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必须根据不同民族语言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树立精准保护的新目标。现行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距离精准保护尚有距离,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不断缩小时间和空间上的维度差异,将成为推动下一步工作的主要参考项。精准保护概念的提出,是语言资源保护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更是对“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理论体系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中央民族大学丁石庆教授指出我国是一个语言资源大国,各民族使用130余种语言和30余种文字。其中,少数民族已有语言资源积淀丰厚,其包括诸如民族古籍、民族古文字、民族新创文字、口碑文献、文学、宗教、非遗等传世资源,极为珍贵。另外,各类科研项目的成果,高校相关专业的学位论文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已有语言资源。相较于已有资源,语保资源则具有鲜活、动态、科学、规范等特征。他强调,基于语言资源整合的视角,少数民族已有语言资源和语保资源的整合及综合开发应用工作更具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同时也充满了空前的挑战性。少数民族已有资源和语保资源在基于数字化、产业化、智能化与国际化,以及科学合理的整合后才能契合于一体,也只有这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潜能。

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讨论了民族地区的语言服务问题,并呼吁借助“语言扶贫”的东风,提升民族地区的语言服务水平。他指出,解决民族地区的语言服务问题,首先应该大力加强语言服务需求的国情调查,对语言服务的现状进行了解,了解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服务实际的需求现状。其次,应该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建议,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规划,并对民族地区的语言服务进行指导。

会议闭幕式由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院院长曲木铁西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应用研究室副主任龙从军副研究员作本次会议总结并宣布会议闭幕。他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组织和取得的成就。他认为本次会议体现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前瞻性。学术报告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以及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结合。各位专家从理论上探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实践上展示了民族语言应用产品。视角多维,材料多元,对民族语文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民族语言基础资源积累不足,研究队伍相对较小,研究难度较大,应用和市场前景小,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民族语言类型丰富,承载的文化特点鲜明,这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国民族语言很多属于跨境语言,民族语言应用研究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