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点与方向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0年专题会议在临沧市委党校召开
作者:牛玲玲、乔国存 日期:2020-12-19

2020年11月9日上午,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0年专题会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点与方向”,在云南省临沧市委党校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协办,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承办。会议由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浙江、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和当地民族工作、教学及科研机构一线的专家学者参加,围绕习近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从宏观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两个层面展开研讨。

第一,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问题。有学者提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工作,须在理论和概念上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边界,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有机团结,而不是某一个特定民族的简单扩大化,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加强四个方面的认知:一是历史基础,即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基础;二是文化基础,即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56个民族文化共同构成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三是理论基础,即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构成的平等友爱大家庭,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来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四是政治法律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法律基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制度需要兼具包容性和灵活性。有学者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参与的实践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离不开的一个核心就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以宪法为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策。在西方社会对政治正确厌倦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是一个对内包容和对外开放的过程,必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比较西方社会中自由、民主和正义等价值的没落,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的希望。亦有学者倡议,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一直致力于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并继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工作体系和教育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层面的研讨。有学者从法律程序视角剖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民主联合实践的最好体现。少数民族历来是中共民主联合的重要对象,新政协的筹备以及会议过程采取了广泛的民主参与形式,为民主决策运行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在充分的民主协商过程中,《共同纲领》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此开启了民族团结的新时代。有学者以1952至1953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为例,通过梳理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的具体过程、检查本身对改进民族工作的促进、中央和地方有效互动等方面,阐明了党的民族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激荡的过程,提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都在不断进行民族事务治理方面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来推动整个治理的发展完善,所以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和时代相结合的过程。还有学者用民族志形式,从基于偶发事件的历史路径、基于商贸往来的生计逻辑、基于解决纠纷的问题逻辑和基于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交往逻辑等四个方面展演了博爱县许良镇大辛庄村和邘台村结为“社亲”的社会机制,揭示了中原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智慧和实践逻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更要在中原和民族杂散地区开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要重视自上而下的理论阐释,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民间智慧的提炼和总结。有学者透过改革开放、生态移民、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等不同背景下民族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和再生,从家庭生计策略选择引起的家庭文化和村社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展示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微观层面,阐释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实践。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研究和探索,在推进中国民族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有益进展。本次理论专题研讨会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民族工作发展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阶段契机下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们或从宏观或微观实践剖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实践经验和政治基础,或从立法实践中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保障,或从具体民族事务治理实践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性政治运行机制,亦或从民间社会甚至家庭层面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实践形态。这些对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此外,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长王德强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开放性、应用性的办学特色,以及在基础教育、新媒体、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等专业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可喜成绩。同时强调,临沧地处中缅边境,中缅双方的民族政策效果对比鲜明,研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资源丰富,因此,有望打造成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体现“中国之治”的特色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