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2021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1-06-02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2021青年论坛于2021年5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召开。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次会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19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2021青年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会议方式,就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推广、民族语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语言新描写方法、基于大数据的民族语言比较研究、民族语言文字智能识别与处理、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和标准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陈国庆秘书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莅临会议并作学术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陈国庆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代表会议主办单位致开幕辞。他指出,本次论坛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的首届青年论坛,在学会年会和专业委员会会议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学术平台,具有开拓性意义。会议聚焦青年人才队伍培养,体现了学术传承和创新发展。就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和学术报告,他谈了四点体会。首先,会议主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一方面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语言文字作用和历史事实进行追溯和梳理,另一方面着眼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讨新时期语言生活构建。其次,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题,探讨语言文字如何为构建既具有多样性、更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内核的共有精神家园发挥载体性、蕴涵性作用。再次,民族语言研究要把研究视野扩展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应用和各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的广阔领域。语言学是一门领先学科。基于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和日新月异的语言生活,中国民族语言研究特别是青年学者应该在中国特色语言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周国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语言研究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充分认识到民族语言研究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努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青年学者要打牢专业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争做时代弄潮儿。民族语言研究的经验证明,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理论是基础,活态的、一手的语言材料是生命线。青年学者既要有高远的研究愿景,更要充分重视专业素养的提升,要戒骄戒躁、乐于奉献、甘坐科研冷板凳。他呼吁前辈学者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提携后进,努力促进民族语言研究事业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周国炎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作致辞讲话。他首先强调了语言学科的重要性,指出语言作为信息和文化载体,在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一方面作为文化载体,另一方面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从“语言工具论”角度来看,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工具属性奠定了语言在所有学科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此认识基础上,他对语言学和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指出,在人类学等学科发展之初,语言研究主要作为开展社会文化调研必备的工具和手段,凸显了语言学训练在社会文化研究中的基础地位和工具性。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对人类文化的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语言学与民族学、人类学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最后,他还指出要关注语言研究的立场和态度问题。语言因其文化属性以及使用者群体而具有了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这种立场和态度在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等问题上会凸显出来,在具体的民族语言调查和语言政策实施过程中要予以充分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致辞

本次会议邀请了民族语言学界四位知名专家作主旨发言,内容涉及语言国情、语言能力、跨境语言研究、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描写研究等重点和热点问题,与会青年学者受益良多。

中央民族大学丁石庆教授的报告对“科学语言国情观”进行阐释。他首先指出,“语言国情观”基于对语言学科发展现状的评估。当前,中国和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时期,对语言生活、语言应用、语言关系和语言格局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语言学工作者应当直面语言国情的重大变化,并积极承担研究工作。其次,构建语言国情观的重点在于“科学”,要以尊重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调研对象及现象,调查方案要严格遵循合法、合理、合情的“三合”原则。还应形成相应的机制保障,培养智库专家型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最后,丁石庆教授以我国的跨境语言国情为例分析了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如边界纠纷、国家认同模糊等,并指出跨境语言国情的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丁石庆教授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李大勤教授认为,多语交际能力提升在西藏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以西藏察隅县上下察隅镇为例,指出在西藏的边远乡村中,母语是格曼语的“僜人”群体多语交际能力水平与乡村整体的脱贫速度呈正相关趋势:村民中会汉语、藏语多的村镇其经济发展水平就高,个体脱贫的速度快且脱贫后稳定性高。做好村民的多语交际能力提升工作,能够将国家的乡村振兴之路与村民的致富心路连接、打通。在维持其母语族内交际活力的前提下,使更多的年轻村民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其多语交际能力,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先决条件,是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他还进一步提出了提升村民多语交际能力的几项对策: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破除冲突论,提倡多语论;其次是措施上的改进;最后是技术上的支持,运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村民的多语交际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李大勤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周庆生研究员关注跨国移民的语言适应和传承问题,认为已有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并不足以描述和解释东干人的语言生活,他以东干语言共同体为例进行理论探索,提出了“语言适应理论”。他以东干人语言生活研究为例提供了一个跨国移民群体长期适应异质主流语言文化环境的典型案例。他指出,语言适应—传承模式的三大理论来源是进化论、模因论和语言规划论。语言适应传承理论或模型,能够为跨国移民语言、语言接触、语言传承及濒危语言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理论选择。跨境语言研究范式存在着从语言描写类型到语言保持转用再到语言适应传承的转变。具体的语言研究可以根据聚焦点不同,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如果聚焦语言选择策略、语言社会心理,就可以采用语言适应和传承的研究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周庆生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孙伯君研究员的报告首先介绍了“番汉对音研究法”在少数民族语和周边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并以身边人的发音现象为切入点,说明“番式”变读的普遍性。番汉对音的“缺陷”,实际上就是对“此方无”语音的不标准译法,即“番式”变读。报告具体从声母和韵尾两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北方民族语的“番式”变读现象,以及“番式”变读与西夏语语音的构拟成果。孙伯君研究员认为,“番式”变读所涉字例不仅可以反映两种语言之间语音系统的差异,而且能够反映该民族语中所不具备的语音结构特征,这对没有现代语言可资参考的“死语言”的拟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孙伯君研究员发言

会议后半场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共48位青年学者发表了演讲,其中12位线上报告。这些报告关注民族语言研究前沿问题,积极探讨新时代民族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同时兼顾民族语言研究的重点问题,并就语言应用、历史比较、描写研究、语言类型学、民族文字文献、文化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等专题展开研讨。

分组讨论现场1

分组讨论现场2

分组讨论现场3

语言应用研究方面如朱德康、王赛《推动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伊卜拉伊木·马木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语言学视野下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体现的民汉和谐研究》、侬群华《云南省金平县哈尼族语言使用情况》等;历史比较方面如王保锋《羌语差比句基准标记so??ko??溯源》、米热古丽·黑力力《古代维吾尔语硬颚鼻音/ń/及其历史演变》、李子鹤《再论纳语卷舌韵母的演变——兼论定性-富集两步比较法》、晁瑞《元代疑问语气词“那”与中世纪蒙古语关系》等;语言描写研究如哈斯其木格《蒙古语新巴尔虎土语元音和谐律》、兰正群《米易彝语所地话概况》、姜静《葛颇彝语的疑问结构》、李煊《美坝白语的体标记x???和语气词l?32》、吴碧辉《勾良苗语名词短语同位语探析》、丛珊《赫哲语一致关系标记的濒危表现》、杨银梅《白语否定结构的共时变异》、郭亚杰《新平聂苏彝语的个体量词》、侯典峰《瓦罕塔吉克语的非完整体》、宗晓哲《达让语致使结构分析》、邵明园《藏缅语的副动词和小句链》等;语言类型学研究方面如赵勇《梁子寨哈尼语形容词的类型特征及其分类》等;文化语言学方面如依斯马依力·艾肯木《浅析维吾尔语库车土语中的特有词》、阿卜拉江·玉苏普《简论阿拉伯文蒙古语词典中所记载的谷物名词》、阿娜尔古丽·马哈提《哈萨克语颜色词的认知构词研究》等;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方面如龙从军《藏文古文献隔行对照标注语料库建设》、安波《基于深度学习的古藏文分词研究》、谯金亚《中营布依语元音和声调的实验分析》等;民族文字文献方面如蓝盛《方块壮字反切造字法再探》、贺娉婷《瑶族民间手抄文献中汉字型瑶字的构形研究》、白田丽《回鹘式蒙古文文献与回鹘文文献对应词研究》等,研讨内容涵盖面广,涉及语种丰富,会议讨论热烈。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成龙研究员主持。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应用研究室副主任龙从军副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紧跟时代步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前瞻性和引领性。论坛形式也有一定的创新。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体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传统方法和新技术相结合。青年学者畅谈民族语言研究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在交流、讨论中获得新体会和新想法,受益良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肯定了本次会议的组织和成果,希望以本次会议为起点,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培养和梯队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事业。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