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届民族史学科建设联席会议顺利召开
日期:2021-06-24

2021月6月19日,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民族史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在武汉市召开。本次会议为期一天,学术研讨主题为“新时代民族史学科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会议合影

开幕式上,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首先致辞,向各位与会专家表示欢迎,指出目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和政治意义;同时希望与会专家积极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民族史学会代管单位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致辞中对中南民族大学及承办单位表示感谢,他还强调指出现在正处于史学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各位从事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抓住机遇,适应时代和国家的需要;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的主线,以史为镜,服务现实;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以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谋划民族史学科建设,共同建设中国民族史学会美好未来。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致辞,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及学校民族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段超教授表示,中国民族史是中南民族大学的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南方民族史研究具有突出优势。今后中南民族大学将继续发扬传统优势,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习总书记对历史研究的要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开展中华民族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希望各单位民族史专家多多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教授致辞,介绍了湖北省民族研究重要阵地“四校一院”,即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和湖北省社科院,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民族史学科建设,加强湖北与全国其他地区民族史学科的交流合作。开幕式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主持。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致辞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致辞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教授致辞

本次研讨会共分四场进行。第一场研讨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崔明德教授主持并评议。刘正寅教授《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的使命与发展》指出,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在党的领导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民族史学科的新使命,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本学科的应有贡献;中国民族史学会在新时代民族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要发挥平台作用、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研究员《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史学科话语体系》指出,随着中国民族史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尚未形成话语体系的困境也日益突出;在国际化的学术背景下,中国民族史工作者应该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加强中华民族整体史观的理论建构,要对中国历史文化充分了解,在中国历史语境中解读历史中国。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西夏学研究院副院长彭向前教授《充分发挥中国民族史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介绍了宁夏大学民族史学科情况,认为我国古代在天下观、夷夏观和文明秩序方面创造出“畿辅理论”“春秋三世说”等,这些学说可以古为今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理论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处长段金生教授《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境遇与机遇的散思》提出,中国民族史研究经历了从繁花似锦到柳暗花明的发展过程,面临全球化的张力,民族史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现实,放宽视野,注重学术考据与经世致用紧密结合。

第二场研讨由刘玉堂教授主持并评议。北京师范大学王东平教授《白寿彝先生的民族史研究之理论贡献及其当代意义》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民族史学科传统悠久,经历了王桐龄、陈垣、韩儒林、白寿彝等几代学者薪火相传,民族史学研究应该注重中国史研究基础,提高民族理论修养,重视利用少数民族文献资料。西藏民族大学彭陟焱教授介绍了本校民族史学科建设情况,指出西藏民族大学在西南民族史、西北民族史和藏族文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除了开展“四史”学习外,本校还设有“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特色课程,为加强民族史学科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暨爱民教授《清代湘西苗疆人口流变与秩序逻辑》认为,清代苗疆人口增减反映了边地政治权力变化,事实上民、苗之间交往交流从未间断,应该在国家一统的话语里来理解苗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之内考量影响人口变化的国家因素。大理大学民族研究院李东红教授《唐朝“贞元册封南诏”意义研究——唐代中国历史整体性发展新视角》认为,研究边疆民族政权是中国民族史研究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逻辑的重要路径,要强化学术担当,旗帜鲜明地研究“四个共同”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大明教授分别介绍了三峡大学民族史学科建设概况以及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研究,指出从传统文献和人口史移民史角度研究土客关系都存在一定局限,土、客人群没有明显的族群分界,相互之间关系生动复杂。

会议现场

第三场研讨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尹伟先教授主持并评议。崔明德教授《和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和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形成的一种新的独特文化。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云贵视角》通过云南贵州的区域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以及国家力量、汉族移民与文化对云贵地区及各民族社会带来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令志教授《历史时期之“儒化”刍论——基于各朝翻译儒家经典之作用及其如何保护之思考》指出,我国历史上除汉文文献外,还有大量的民族文字文献,其中民族文字文献中有大量各个时期及不同民族翻译的儒家经典;应该编纂中国民族文字的《儒藏》,并理解《儒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教授《北方茶都:清代茶叶贸易中张家口的变迁与兴衰》认为,张家口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商贸节点市镇,中俄茶叶贸易兴盛和商帮繁荣对张家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榷关制度的变化也暗含着张家口商贸重镇的兴衰。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春教授《外来侨民与中华民族》从丝绸之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谈起,考察了外来侨民入华的历史过程以及外来侨民的中国化现象,指出外来侨民入华及其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亦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切入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冯雪红教授《民族互嵌研究现状与未来走向》详细梳理了民族互嵌的工作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特点,指出民族互嵌研究要深化理论、丰富实证、注重创新性,加强跨学科和历时性研究,扩展民族心理互嵌研究。

第四场研讨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研究员主持并评议。尹伟先教授《清代维吾尔族在甘青地区的活动斠补》利用《皇清职贡图》考察了维吾尔族在河西、青海地区的活动情况,提出部分内迁维吾尔人融入当地民族中,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强化了他们的国家意识与对清朝的向心力。凯里学院副院长李斌教授《清代以降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族谱编修与宗族建构》考察了黔东南现存的石上族谱,指出清水江流域苗族使用汉姓大致在明代开始,苗人使用汉姓是同汉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有以氏族和部落称谓为姓等命名原则。大理大学民族研究院罗勇教授《清道光初年云南垦荒移民政策调整研究——以永北直隶厅为中心》发现道光初年永北少数民族起义以后,经过云贵总督、四川总督和云南巡抚等官员的博弈商讨后,清朝廷不再限制垦荒移民,为垦荒移民在垦殖地获得客籍身份创造了条件,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田敏教授《中国民族史研究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林惠祥<中国民族史>的当代价值》认为,独树一帜的林著《中国民族史》动摇了以华夏为中心的族群观,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兴起,较早表达了中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各民族最终向汉民族融合发展的学说。

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作会议总结

闭幕式上,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作会议总结。刘正寅教授表示,本次会议紧密围绕“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科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涉及民族史学科多个方面;与会专家来自全国主要民族史相关教研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既有活跃于民族史学前沿的资深学者,也有朝气蓬勃的民族史学新锐,显示出民族史研究的新气象,昭示着民族史学科美好未来。刘正寅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发言水平高、原创性强、主题突出,发言层次分明,既有宏观理论也有民族史个案研究,成果丰富,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会议安排紧凑,交流充分,展现出高效、扎实的研讨特点,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最后,刘正寅教授代表主办方中国民族史学会向中南民族大学及其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各位与会专家以及会务组人员表示衷心感谢。闭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田敏教授主持。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烟台大学、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吉首大学、大理大学、凯里学院、三峡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民族史学科点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