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动新时代中国藏学研究——第二届中国藏学论坛综述
作者:刘欢 日期:2021-09-30

2021年9月18日,“第二届中国藏学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中国藏学研究”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藏大学、兰州大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学术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深入研讨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藏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藏学研究积极回应时代召唤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高度肯定了中国藏学论坛的重要意义,认为论坛的举办积极回应党和国家的重大关切,2019年首届论坛恰逢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本届论坛恰逢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中国藏学研究要有新作为、新引领。

回应时代号召,必须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表示,要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适应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工作要求,藏学研究也要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围绕重大问题组织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推动新时代藏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近五年,国家高度重视涉藏智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在涉藏研究领域得到中央的重视和认可,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邹吉忠表示,学界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阐释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未来学校将高度重视学术刊物建设,推动藏学研究成果的出版工作,使这些刊物成为刊发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认为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西藏抓住机遇,在国民生产总值、基础设建设、农业畜牧业协调优化以及地区旅游业以及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西藏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西藏的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以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任务繁重等。未来西藏高质量发展应该不同于内地,要根据要素禀赋,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构建中国特色的藏学研究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开启了西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开启了当代中国藏学发展的新纪元。

如今,中国藏学研究生机勃勃,科研、教学、出版的相关工作机构相继建立,学术活动积极开展,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藏学研究相关机构,据统计有100多个。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研究员杜永彬一直关注藏学学术史,他认为,经过70年的学术实践,中国藏学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明显进步,中国藏学研究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作为藏学的故乡,已成为国际藏学研究的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维忠通过梳理“藏学”相关的概念史,回顾了中国藏学话语体系的演变,认为完善中国藏学话语体系,就要深化藏学研究,多出藏学精品,不断提升中国藏学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拓展学术成果的海外传播渠道。

在谈到构建中国特色藏学话语体系时,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班班多杰以诠释学理论视野讨论藏传佛教中国化道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不仅需要资料的支撑,而且还需要有理论的论证。他认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要不断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决定了当前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界人士必须要立足中国本土,植根中国文化,融入中华民族,适应中国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宗教教义教规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秦永章从“国家在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和史实的梳理,指出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通过对有影响的大活佛封授名号等措施,将活佛等藏传佛教上层纳入国家的边疆治理体系中,“国家在场”成为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一种原则和历史定制,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传承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以文化生态学视角,从寺院、村落、圣地和僧人四个层面对藏族村落藏传佛教的信仰体系进行研究,解释了藏族社会传统信仰体系中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张永攀认为,西藏研究是中国边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西藏史研究逐渐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后西藏历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探索构建藏学学科。当前,西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习近平“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对西藏研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新时代藏学研究

面对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准确、全面地贯穿到藏学研究全过程和全方位。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苏发祥认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考古发现、汉藏民族形成、王朝治理体系等几个方面科学研究都可以证明。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必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剑峰表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建党100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年的历史证明,西藏只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西藏与全国一道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国家富强则为西藏发展稳定提供坚实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近现代以来,西藏的和平、发展与稳定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鄂崇荣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环通过实际调研,介绍了青海和四川两省在涉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经验,一致认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地方人文社会特点紧密结合,形成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如何提高少数民族新就业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增强社会融入与发展共享,中央民族大学徐姗姗副教授通过分析西藏大学生就业选择偏好,提出就业互嵌的理论。

藏文史料与文献新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馆员徐丽华通过叶尔巴钟铭的研究,认为多语种的历史学、文献学研究是当下藏学研究领域的新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则通过古文献学与考据学的方法,对西夏文藏传“大手印”法修持仪轨文献进行了考释,得出西夏遗僧的传法足迹,有可能西扩于吐鲁番地区。西藏大学文学院更尕易西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东主才让副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当前苯教藏文文献和伏藏文献研究的新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完麻加通过对《敕建大隆善护国寺碑记》的研究,认为元明清时期护国寺是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间的重要纽带,为治理边疆、统一祖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乌仁图雅以元代太子真金护送八思巴返回西藏的材料,重新分析了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元代中央与西藏关系的重要影响。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杨毛措详细梳理了海外有关西藏王权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的研究脉络和不同学者的治学特点。西藏大学图书馆还克加系统梳理了藏文文献当中的莲花生传记并归纳了其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吉毛措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金川土司档案为核心,向学术界介绍了她对金川土司档案的最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的裴儒弟则对藏军研究的学术史作了梳理。

藏族艺术、文化研究是新时代中国藏学研究的亮点

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上,诸多学者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廖旸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东嘎2号窟四周的侧壁壁画的再认识,结合壁画中展示的时空观念认为,共同的或者相似的宗教信仰能够增进不同人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副教授刘冬梅通过噶玛寺乐舞——汉式乐舞的研究,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宗教首领以宗教作为纽带和中央王朝建立关系,既是双向的政治交换也是双向的文化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庞涛研究员、木仕华研究员,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才贝教授、当增吉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看本加教授等分别从影视人类学、民族志调查、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分享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尹蔚彬研究员、周学文副研究员则分别从语言学角度介绍了各自的藏语研究成果。此外,青海民族大学琼英、青海师范大学曾吉卓玛、中央民族大学供邱泽仁分别就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藏传佛教中的女性观和十世班禅大师功绩等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论坛闭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张子新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秘书长秦永章作了总结发言。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联合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