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麻晓芳 孙森 日期:2021-11-03

2021年10月30日,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贵州民族大学联合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承办,贵州民族大学水书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贵阳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举办。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八十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并就西夏、突厥、回鹘、苗、藏、傣、彝、水、蒙古、朝鲜、布依、侗等民族古文字文献及其承载的民族语言、宗教、历史、文化、文学等内容,围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保护和传承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议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由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龙耀宏教授主持,贵州民族大学王林校长,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杨硕处长代表张俊豪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赵天晓会长分别致辞。王林校长在致辞中阐述了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介绍了贵州民族大学长期以来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取得的成绩以及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对会议召开促进学校学科建设表达了殷切期待。

开幕式

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致辞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办公室业务处处长杨硕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赵天晓致辞

杨硕处长在致辞中展望了“十四五”期间全国古籍工作的新形势,他指出,中青年学者要把握趋势,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全国古籍工作的新格局,重视基础经典民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进一步推进各文种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他强调要充分认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年轻一辈要继承前辈的优秀成果和作风,继续为推动民族文字文献学科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赵天晓会长总结了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成立40余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果,并对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三个期待。第一是希望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继续支持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工作,充分调动民族院校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和人才储备力量,推进民族古籍文献重点项目的实施,推动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信息化工作进程;第二是希望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继续扶持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第三是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古文字会这个平台,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共同为本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采用大会主旨发言与分论坛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发言内容涉及西夏、突厥、回鹘、苗、藏、傣、彝、水、蒙古、朝鲜、布依等多个文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族文献的释读、民族文献的版本与整理、民族古籍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字的考源以及近年来民族文字的数字化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大会主旨发言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聂鸿音研究员和贵州民族大学龙耀宏教授主持。龙耀宏教授介绍了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的特点与价值;中央民族大学高娃教授提出了精准协同方法论在多体合璧文献差异研究中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戴红亮教授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傣族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聂鸿音研究员指出了译音中因素替代的问题;贵州民族大学潘朝霖研究员介绍了水书古籍《九星经卷》以及其他水书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宁夏大学段玉泉教授对《金光明经》《仁王经》等西夏佛经序跋题记中出现的词语等进行了补充考证。

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分会场学术交流分五组进行。突厥、回鹘、维吾尔文方面,李树辉教授指出了《突厥语大词典》(汉文版)的一些舛误;吾尔开西·阿布力孜同学报告了清末近代维吾尔文法律文献相关研究;崔焱博士考察了《玄奘传》翻译的对等性原则;张巧云副教授对回鹘文佛典文献语言中的外来词及其分类进行了探讨;马婧贤博士对《高昌馆课》第二篇进行了研究;赵洁洁博士报告了吐峪沟26号窟B室回鹘文题记重考一则;陈欣博士讨论了回鹘文文献的多民族性;王红梅研究员从回鹘文契约文书考察元朝对畏兀儿地区的治理;苏日格嘎博士对鄂尔浑叶尼塞碑铭上的印记符号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海霞博士讨论了突厥语语言不同历史分期中后置词的使用、演变与发展;赵建峰副研究馆员对回鹘文文献数字资源平台的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宋博文博士报告了唯识宗在回鹘文佛典翻译中的影响并对回鹘文《金光明经》进行了再解读;程佳玉博士报告了汉语感叹句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西夏文献研究方面,汤君教授、王倩博士对黑水城出土的三件古乐谱残片、孙颖新副研究员对西夏玄宗注《孝经》译本、孙伯君研究员对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大乘无量寿总要经》后附八思巴所撰颂赞、张九玲副教授对三种文字版本的《护国三宝偈》、安娅副教授对新发现的《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的西夏译本、景永时教授对《同音》的残叶、宋歌博士对西夏文《妙法莲华经》、彭向前研究员对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黄婷玉同学对西夏文《宫廷诗集》等文献进行了解读或释补。语言文字方面包括张永富博士对西夏语趋向前缀语法化及其连用现象的研究;马万梅博士对西夏语空间限定性标记的研究;刘少华博士对西夏语希求式前缀与存在动词连用的情况的研究;柳玉宏副教授对《同音》重校本小字的研究;麻晓芳博士对西夏语双数人称代词的研究。历史文化方面包括张玉海研究员对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所载西夏榷场体制的详细研究;郑昊博士对宋元时期北方民族文献中的纪年法的研究等。

水书方面,黄建明教授、牟昆昊博士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角度重点探讨了水族文献中的汉文献影响情况;蒙春利、朱国祥副教授将水语的数词与壮侗语族数词进行了音韵结构的比较,探讨了水语来源问题;孟富春阐述了把水书文化引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对推进水书文化进校园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潘泽娜研究了三洞水语的颜色词;潘家片从具身认知视角下对水语“ku3”(头)进行隐喻分析;习榕淋、潘学远同学探讨了贵州三都水族使用水书标识的原因;韦宗林教授探讨了水字书法意味的表现。

彝文文献方面,王海滨副教授对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毕萨家中的《毕司图》进行了研究;李晓旋博士在整理功德碑和纪事碑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彝汉合璧文献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李家鑫同学考察了贵州彝文典籍《布默战史》的军事占卜内容;杰觉伊泓副教授对突厥文和古彝文的形、音、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刘通博士考察了云南彝族文献《乐器起源》。

藏文方面,吕众林博士探讨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战争与民族精神;杨洁探讨了明代西藏家族史中的政治认同。王奕文、王海滨副教授通过文献整理和译音对勘等方法对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伯希和藏品当中的敦煌吐蕃习字文书进行梳理;杨洁博士对明代西藏家族史中的政治认同进行了考察。

满文方面,乌兰图雅探讨了清朝对归化城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变化;唐硕、唐千航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神本文献中称呼“家萨满”的“禀恳萨满”一词的语义进行了详细梳理;张瑶博士用统计法对《御制增订清文鉴》中新增满语词条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杜萌用计算机统计的方法对满族民间文学中的满语名字进行了研究;郭崴博士将女真语与-位格助词与满语格助词进行了对比研究。

苗文方面,张成副教授探讨了古籍文献中苗语的规范化问题;吴秀菊副教授研究了湘西苗族史诗《祀雷·史话》的诗体语言特征;唐巧娟副教授、王金元副教授对苗语“路”的语法化演变路径进行了探讨;杨世恒、罗兴贵副教授分析了威宁苗语结构助词“ku11”的语法特征和语法化的路径;吴垠莎博士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贵州松桃苗语程度副词的语序类型进行了探讨;董振邦对黔东苗语委婉语的语用策略进行了分析;陆安燕探讨了麻江县及周边地区苗语地区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情况。

蒙古文方面,布日古德副研究员对《事林广记》的版本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任国俊博士考查了《蒙元秘史》“不列埃”“孛额速”与元曲“不徕”“不沙”的对应关系;木兰同学对吐鲁番出土回鹘式蒙古文献文字的书写特征进行了研究。

其他文字文献方面,王进明、龙娟对朝鲜词文学不发达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李小瑞博士对北朝代表碑刻《张猛龙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谢珍同学对秦汉时期正史中有关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记载进行了探讨。罗祖虞、陈燕、侬道敏以十二生肖及天干地支文字为例,通过文字比较研究,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铸就过程;吉差小明博士从信息全球化的视野提出了要对民间古籍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刘爱红基于语言接触的视角对侗族亲属称谓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周绍力探讨了布依语形容词的来源、句法功能、组合功能以及语义特征等;周国茂对布依族著名史诗《安王与祖王》进行了研究;莫廷婷考察了新发现的布依族古文字中的汉源字;罗天艳、黄丽朵、覃亚双对荔波布依族古文字的现代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究;包明德和包文华对中俄跨境民族鄂伦春族的音乐进行了研究。

分组讨论结束后,朱国祥、安娅、高娃、王海滨、吴秀菊几位老师分别对各小组的讨论作了总结评议。宁夏大学段玉泉研究员最后对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做了总结:第一,成果丰富,此次会议涉及的民族种类多、研究成果丰富、新材料较多,研究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献解读、版本、学术研究史、古文字数字化和书法等问题;第二,主题明确,此次会议高度切合“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通过语言文字与译音对勘等层面的探讨,从更深层次展现了多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第三,考据法运用广泛,很多研究都基于文本的基础研究和比较研究,以传统考据法为中心的成果为其他研究提供了支撑;第四,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年轻学者的成果值得关注,虽然还有可以继续讨论的空间,但题目大多比较前沿,体现了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后继有人,大有可为。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