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百年历程”学术年会综述
日期:2021-12-02

2021年11月6日,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百年历程”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主办,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秘书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承办。大会完成了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换届和学术年会两项任务。鉴于疫情防控形势,本次会员代表大会采取线下线上结合形式举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19位专家出席了线下会议,全国各地各高校和相关机构近8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提交论文近50篇,取得圆满成果。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协调推进司副司长王海青作开幕式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作开幕式致辞

线上线下齐相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主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协调推进司王海青副司长在线致辞。他首先对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员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交流。在主旨发言中他回顾了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节点。他谈到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多次接见各界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多次给少数民族群众回信、21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对民族工作作出近30万字的论述,涉及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反复强调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原创性论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最新理论政策成果,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进程的更高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动力,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以“四个与共”、“四个必然要求”和“四个方面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从这5个方面的任务来看,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任务十分艰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国家民委将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学习培训。做好相关文件资料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版的翻译出版工作,会同中央统战部制定印发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会同中央统战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在2022年上半年举办省部级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商请中组部协调中央党校、延安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浦东干部学院在重点班次和培训过程中,增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内容。二是抓宣传阐释,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推动将会议精神的宣传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大宣传工作格局。会同中央统战部编写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大纲和学习辅导读本。组织协调中央媒体加强宣传阐释工作,研究起草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白皮书。协调中宣部推动编写出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研究制定国家民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设立研究专项,开展联合攻关,引导支持学术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行研究,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作用,引领民族研究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学术期刊已经获批,要将其打造成民族研究领域的重要核心期刊,希望专家学者踊跃投稿。三是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面,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启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配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形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的意识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校教育全过程。四是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面,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五是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推动实施三项计划,即“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的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全力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创新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六是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面,加强民族政策研究和指导,加强立法和法律的修订工作,着重完善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七是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方面,做好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工作,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建立健全风险隐患防控机制。八是在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方面,推动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干部人才干部队伍建设,搞好监督检查。以上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请大家在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过程中参考。王海清副司长希望广大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以更坚定的使命担当,以更宽广的视野描绘我们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美好明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赵天晓书记代表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的代管单位在大会上致辞,他向各位线上线下相聚的民族理论学会代表和参会专家表示欢迎,并祝贺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他在致辞中回顾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围绕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大局,特别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各位会员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学术和思想成果,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获批建设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很多政策咨询意见。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先后有6位专家学者担任了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的民族理论政策咨询专家委员。在2020年民政部社团管理评估中,中国民族理论学会获得了3A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要感谢第十届理事会会长陈改户副主任积极组织领导和布局谋划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工作;其次要感谢中央统战部领导对学会工作的指引,感谢国家民委对学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更加感谢学会领导班子、各位会员及相关院校的配合和协助。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完整的部署和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各位专家学者的专业所长,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优势所在。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未来要发挥专业优势,广泛、深入、全面、准确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和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作为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的代管单位,希望从这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始,学会能够更好地发挥博采众长、汇聚共识的学术功能,继续抓好学会的组织能力建设,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等相关中央部门继续支持学会的工作。赵天晓书记还特别感谢了前期为筹备会议做了大量工作的渤海大学,因受疫情影响终,会议最后未能在渤海大学现场举办,留下了遗憾,期待疫情结束之后,在春暖花开之际,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渤海大学再聚一堂。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新一届理事会成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当选为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会员代表大会最后环节,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王延中研究员作总结讲话,对学会未来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

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中

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王延中研究员致辞

随后举行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百年历程”学术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金炳镐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民族理论研究院院长青觉教授,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崔明德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乌小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王延中研究员分别作会议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以“以史为鉴,创新发展民族理论”为题发表主旨发言,从三个方面谈论了如何以史为鉴创新发展民族理论。第一,关于民族理论研究如何以史为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当中指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并提出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么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问题,进而从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阐释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必须汲取的历史经验和坚持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专门讲以史为鉴问题,并在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时指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包括“十二个必须”的民族工作目标,“四个必然要求”的思想保障,“四个正确把握”作为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的要旨作为新时代的民族政策的指向,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一个命题。以史为鉴,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当中,深入总结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基于中国民族国情对党的百年民族工作成功经验的思考应置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整体、全局当中去思考,要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样一个立场之上加以思考。第二,关于党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百年历程,最重要的成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个道路的特点就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民心。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民族工作会议讲话对这条道路作了“八个坚持”的概括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强调,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在研究中回答和阐释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比如中国共产党如何选择、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新的办法新在什么地方等。他结合2021年中央民族会议上提出的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从而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等内容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研究方向,他希望学界要思考如何通过精细研究回应现实需求,而不是只重复中央提出的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和总体判断。第三,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就此他提出了学界应当在哪些问题上着力研究,回应现实需要,做到以史为鉴。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确立了作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中心的地位,党作为中心在百年的奋斗历程当中已经得到了体现,并且成就了新中国的建设。他指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包容性最大的一个代表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体的研究,要更加拓宽思路,而不能仅仅限于所理解的带民族字眼的话语当中。中国的民族理论研究重心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对经典作家的理论特别是对党的民族理论文献及其时代背景的梳理和研究,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必由之路,希望学界在这一方面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金炳镐教授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与发展”为题作主旨发言。金炳镐教授首先祝贺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换届大会和学术年会成功召开,并就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特别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创新发展作了阐述。他认为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最大的政治成果也是重大理论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即“十二个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把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概括、提炼、系统化为理论体系。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有很多新论述和创新发展。这次会议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什么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基本最重大的现实问题,也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现实针对性等。现在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但是科学性和学理性的研究还需要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怎么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学理性的、详细的、具体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很多观点,给我们指明了研究方向,给我们理论研究一个明确的指导。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或者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论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是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比如共同的地域或者共同的地域范畴,共同的语言或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有共同文化或者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等。这次会议讲话明确地指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要求,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也就是要“四个与共”。就是说不仅要在民族特征这个角度讲共同性的方面,还要在更深层次的、更高意涵的价值观或者叫价值要求的共同性方面必须实现“四个与共”。如何实现“四个与共”并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第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认识。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时,以往只从民族意识各个具体角度研究的比较多,现在还需要把“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包括进来,就是说民族意识里更高层次的就是“四个与共”,这是一个价值的要求。第三,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涵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四个与共”,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涉及“四个与共”观念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实践。第四,提出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对中华民族有很多论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都对中华民族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都有不同的论述,抗日战争时期最多。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华民族提到少一些,那个时候为了实现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的平等和发展的问题,所以这方面提的比较少。要认识发展过程,要辩证统一。研究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共同”是历史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四个与共”。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中一直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这100年过程中,就如习近平同志讲的三个“越来越”: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越来越紧,大一统思想越来越强,文化认同越来越深。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五,中华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就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基础上进行,不能本末倒置。第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向此聚焦。这是新的理论提升。统筹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这五个方面的重要任务涵盖了民族领域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重大问题,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任务书和路线图。第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四个必然要求”的理论观点,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以及特殊紧迫性。第八,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密切联系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中华民族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要注意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有区别,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划等号,应该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角度去研究,并与国家认同、国家意识联系起来。这是学理上值得注意的方面。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当中必须要反对和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建设。要遵循规律,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解决好“等不得”的问题,又要坚持慎重稳进,绵绵用力,处理好“急不得”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民族理论研究院院长青觉教授以“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新时代脉搏,创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高质量研究”为题发言。他指出,诞生于1979年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几乎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同时起步,在四十余年的进程中,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带头的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为同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事业紧密关联、同各族人民和中华民族命运密不可分的重要研究领域。2021年是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同时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年和新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之年。在此重要时间节点上,举办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学术年会意义非凡。他结合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态势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从三个方面交流了自己的体会与思考:第一,理论要与时俱进。首先,中国民族理论研究要与时俱进。作为专门开展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团体,我们应该进一步抓住时代脉搏,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就向我们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如何贴近新时代脉搏,如何着眼新时代思想,进一步从学问、学术、学理的角度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是时代发展赋予的使命,也是理论研究赋予的职责。为此,他提出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回归经典文献,但不盲目教条。忽视、无视乃至蔑视经典,都是学术研究的短见之举。那么,与时俱进为何还要回归经典?因为经典本身集结了人类思考的精华,想要与时俱进的思考,必然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更深。因而,研究者再有个性和创新性,也都根基于他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换言之,学术研究不是独立门户,一个人白手起家就能有所创新,而是建立在人类共有的经典知识基础上,才能不断探索突破。为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的前提基础,就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华所在,深度解读与系统思考。显然,回归不是倒退回原点止步不前,不是本本主义盲目教条,而是发展理论,就像恩格斯说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0页),我们应该在理论脉络和谱系中加以延伸和推进,就像一个点无法给予方向,但连点成线就会预判方向,而连线成面就能找到了方位。当前亟需系统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二是学习西方之长,但不盲目随从。理论研究是保持开放的,对于西方民族理论研究的优点长处要大胆借鉴,取其面向人类发展进步的精华所在。但不能全然盲目跟从、信奉乃至附和,而要立足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立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紧贴中华大地来创新理论研究,体现理论研究的独立自主性。三是紧扣时代脉搏,但不盲目偏狭。亲历一个时代的人常常难以窥见这个时代的全貌,特别是在一个称之为后真相的时代,眼见未必为实。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敏感性的民族研究领域而言,更应提高敏锐度和辨识力,不盲目偏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严谨的学术风尚、充足的学术耐心,认真发现、捕捉、研究、回答、解决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的新问题,小心论证和攻关理论问题。第二,理念要与时聚焦。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在理念上要与时聚焦,做有高度、有宽度、有温度的研究。研究本身没有边界,但研究理念不会漫无边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当然不必然紧跟政治话语,但也不能游弋于政治之外,为此,就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重点聚焦在民族、国家和人民三个层面。这里的聚焦并不是说大家都以此为研究对象,而是说在研究各自议题的时候,出发点、落脚点都要在理念上关怀和关照这三个层面。一是聚焦民族,做有高度的研究。中华民族本身就是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民族团结、聚焦民族复兴等,自然也是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心所在。而聚焦民族,为的就是做有高度的研究,在精神理念上彰显一定高度。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研究同样如此,中国民族理论研究,要有民族层面的境界和情怀,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才能长远深刻,有价值意义。二是聚焦国家,做有宽度的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国家事业中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聚焦国家,就是要做有宽度的研究。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民族理论研究领域曾有一段专门聚焦少数民族的阶段,在当时的发展背景下,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伴随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不断增强,研究视域就要跟进拓宽。为此,一个拓宽的聚焦点就在于国家,而且是现代化的国家。民族工作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党和国家工作方方面面中也都蕴含民族工作,因此就要以整体大局的国家视野,拓宽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视域边界(视界),着眼现代国家治理与民族事务治理,防范风险隐患,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进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层面上,稳慎健全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三是聚焦人民,做有温度的研究。人民幸福是美好生活的应然所在,要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做有温度的研究。关注各族人民的现实需求和美好需要,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传播好现代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做人民需要的有温度的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第三,产出要与时发展。中国民族理论知识生产要与时发展,力争实现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就离不开高质量的民族理论研究做支撑。历经四十年的成长,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成果相对丰硕的累积成长阶段,也就奠定了高质量的基础。当然,多与好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成果丰硕与高质量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为此,民族理论知识产出要实现“好”,实现高质量,我认为应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问题意识,研究真问题。要带着理论自觉去把握问题,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和议题,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所观察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中国民族理论研究要以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自觉,心中装有民族学的整体知识结构,具备民族学的基本知识素养,在此基础上,去关怀现实,锁定真问题,这样才不至于导致中国民族理论研究模糊不清、问题意识不清。二是开放研究边界,鼓励跨学科。一个领域内部在充分交流的同时,也要兼顾与外部相关学科的对话交流。这种学科边界的开放性并不是消解该学科本身,而是拓宽研究的视野,进而深化该领域本身。对于中国民族理论研究而言尤其如此。事实上,深刻的理解,都是在充分的学术想象力基础上完成,大家要有学科自觉,但不能止步于学科边界,否则就容易落入自说自话、重复产出的怪圈。三是勇攀领域前沿,推进国际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也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新使命和新担当,能够实现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国际化宏愿,需要大家特别是年轻人立志前行。目前,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及其研究的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性的领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他最后指出,行胜于言,期待大家都能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民族研究新成果。

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崔明德教授以“和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现在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都在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等,领导干部主要在组织协调推动方面发挥作用,那么专家学者要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做什么事情?专家学者应当在宏观视野下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理论探讨,把一些重要问题搞清楚,在学术创新理论突破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为实际工作提供学理性支撑。在发言中他介绍了一直在做和亲文化研究,并就和亲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内涵、和亲文化分布范围、和亲文化对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和亲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21世纪和亲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亲文化发展繁荣的路径等作出了深入分析。首先,他指出和亲文化是历史在和亲过程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既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又对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和亲文化概念系1998年崔明德教授在澳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自2003年至2007年间他在探索和亲文化方面颇多建树,发表多篇期刊论文和多部专著,对和亲概念、和亲文化的影响、和亲文化的鲜明特点、和亲文化的形成、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碰撞现象、相互影响等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对和亲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和亲文化建设项目提出建议,并进一步提出北方、西北、西南三大和亲文化圈以及和亲文化层的观点。关于和亲文化丰富内容和时代价值,他总结提出:和亲文化是不同民族在频繁接触、激烈碰撞、不断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和亲文化具有丰厚底蕴包括与和亲有关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和亲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和亲文化具有开放性、交融性、创新性、多元性及远距离通婚等特点;和亲文化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等。关于和亲文化的分布范围,他指出和亲文化是欧亚历史上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历史中国北方有大量的和亲现象,东北、西北、西南都有相关现象。他同时指出,中国历史上有的联姻虽未冠以“和亲”之名,但其功能及实质,与和亲并无大的差别,并以元朝梁王把女儿阿盖公主嫁给大理总管段功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他还列举了在中国文献中没有记载、但在国外影响较大的类似和亲性质的联姻案例,如马来西亚古文献《马来纪年》所记载的明朝汉丽宝公主带着500名官家小姐前往马六甲和亲故事。崔教授进一步指出,和亲文化所建立起来的亲戚关系、血脉关系,是其他民族交往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对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也是其他民族交往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和亲文化在民族文化交流与相互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夷夏一家”观念成为现实。关于和亲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崔教授指出,和亲文化具有世界性,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和亲文化与世界文化、人类文明连在一起。关于21世纪和亲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崔教授指出和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外文化交流及人类文明的提升,都发挥了其独特作用。内蒙、湖北、新疆、西藏和青海是和亲文化积淀最深厚、载体最多样、遗产最丰富的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都对和亲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且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建设成果。关于和亲文化发展繁荣的路径,崔教授提出四点建议,即加强和亲文化研究;构建与完善和亲文化的理论体系;加大和亲文化的建设力度;加快和亲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他提出观察和亲文化要有大视野,研究和亲文化要有大格局,建设和亲文化要有大手笔。唯有如此,和亲文化才会出现大发展大繁荣局面。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乌小花教授以“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为题发言。她在全面梳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重要成果,深入领会如何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这一议题。她认为,总书记强调的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这四个关系中,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是要搞清楚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这是把握好其他三个关系的前提。她谈到总书记讲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那么,如何调整过时的,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精准地去研究哪些是过时的。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深入阐释,实际上也指明如何去调整过时的。总书记在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时,谈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并指出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也就是说,只要是不利于共同性方向的,就是过时的,所以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要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这也要求理论工作者要与民族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明确哪些方面是过时的,怎么改进民族工作这一点上,基层实践工作需要理论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理论工作者也需要深入到民族工作实践沃土中,总结提升创新理论,指导民族工作。这恰好对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等学术共同体的会员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政学结合一起攻关,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方面,她认为总书记提出的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增进共同性表述在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终要做增进一体的工作。共同性是主要的,它是主导性的,差异性是次要的,是从属性的。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等于保护落后,更不能固化落后,也不能人为地强化或扩大这种差异性。差异性不能危害共同性,要主动做增进共同性的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做主动增进共同性的工作。她指出,中华民族在强起来的发展时代,民族工作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面临新的历史挑战,肩负新的历史使命,重点任务就是要各民族一起实现现代化,这个时代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她谈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谈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时,强调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以后,总书记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新表述。同时,她也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具体目标,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说明在新的历史时代,民族工作的具体目标和途径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在处理共同性和差性的关系方面,也要深刻理解总书记强调的“三个特别”的问题,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实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中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改革具体政策,尤其要勇于、及时调整已经不合时宜的具体政策措施,向增进共同性方向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增进共同性,就是要坚定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要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因此,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才具有更坚实的根基。只有强调共同性,才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这不只是民族地区的大事,不仅是民族研究领域的大事,也是全党全国的大事,是各学科各领域的大事,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贯彻执行的力度。她倡议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的学者们,要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以“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题发表了主旨发言,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进行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关发言另有文稿发表)。

五位主旨发言人紧紧围绕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谈学习心得的同时,也提出民族理论学界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并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民族理论研究的具体问题,为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更好地发挥学会组织和引导作用、学会会员更好开展研究选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