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作者:杨园章 日期:2022-12-13

2022年12月11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大连民族大学主办,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连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98所科研机构与高校的280余位学者报名参会,共有208篇论文入选。受疫情影响,本次年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线下主会场设在大连民族大学。

  大会开幕式由大连民族大学副校长张树彪教授主持。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致欢迎辞,他向莅临大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并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赵铸书记在致辞中介绍了大连民族大学的学科发展现状,重点指出了学校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科建设进展和工作规划。他表示,举办中国民族史年会是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经,是对大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一次提气、鼓劲。他希望学会能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智力支持等方面为学校事业发展特别是民族学学科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更好服务于沿海开放地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赵天晓致辞,他代表学会主管单位向承办方和参会专家表示衷心感谢。赵天晓书记指出,本次年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了中国民族史学界以强烈的学术担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光荣使命。赵书记强调,学会同仁要密切呼应党和国家的需要,为人民做学问,为新时代民族史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希望更多的青年朋友踊跃加入中国民族史学会,在新时代开创学科的新面貌。
  开幕式后,大会进行学术主旨演讲。主旨演讲分三个时段,12位专家作学术演讲。
  第一个主旨演讲时段由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部长包和平研究馆员主持,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评议。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的《和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为,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既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兰州大学武沐教授的《论少数民族对大一统思想的历史贡献》指出,在大一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少数民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铸就成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共识。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南民族大学段超教授的《武陵山区巴盐古道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出,武陵山区巴盐古道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的《西北民族走廊的构成及其在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强调,西北地区历来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地方,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非常频繁的地方,历史上,西北各民族及其先民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主要是通过民族走廊而实现,但目前还缺乏基于整体视角和对各民族在不同时期内流动互融的研究。
  第二个主旨演讲时段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彭丰文研究员主持,崔明德教授评议。赵心愚教授的《嘉庆〈卫藏通志>“寺庙”卷及其记述特点、文献价值》表明,《卫藏通志》“寺庙”卷在清代西藏地方志发展研究、清代西藏僧俗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研究以及资料保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宁夏大学杜建录教授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西夏文化形成和发展》指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西夏文化,杂糅了汉族文化、党项文化、吐蕃文化、鲜卑文化、回鹘文化等成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进步意义。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的《〈皇太极敦请萨迦法王会晤圣旨>考》在辨析该文物为单一蒙古文诏书的基础上指出,该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事实。大连民族大学黑龙教授的《都庵山与契丹早期相关史实考》确认了《辽史》所记都庵山为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的博格达山,由此可以确认今扎赉特旗境内的绰尔河流是契丹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的“都庵山奇首可汗遗迹”为今扎赉特旗博格达山石城遗址,并进一步确认奇首可汗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疑为契丹首领逸豆归之子。
  第三时段的主旨演讲环节由南京大学杨晓春教授主持、评议。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教授的《民国初年康区交通建设研究——以尹昌衡康区交通思想为中心》充分考察了尹昌衡发展康区交通的战略思想,肯定了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彭勇教授的《天下宴安:明清两朝对民族事务处理和边疆管理的共同追求》指出,明清两朝受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在制定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措施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从5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基于这些共同性,很好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王欣的《一个移民社会族群认同的历史考察——以高昌为例》认为,在西域多民族的社会环境下,高昌人形成了多层次的认同,体现出“根基论”与“工具论”在不同场景下的结合与交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玉溪师范学院段红云教授的《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研究转型》强调,民族学研究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深刻领会中国民族学研究转型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需求,加快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研究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上、下午深刻隽永的主题演讲之间是精彩纷呈的分论坛讨论。本次大会设置12个分论坛,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分论坛分别围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近现代中华民族理论研究、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满文文献与东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西南民族研究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并分别安排相关学者进行点评。各分论坛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讨论热烈紧凑。
  本次大会还召开了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会议由赵天晓会长主持。会议传达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审议讨论了2022年度学会工作及2023年工作设想,就学会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会议闭幕式由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张利国教授主持,彭丰文研究员进行大会总结发言,彭勇教授致闭幕辞。彭丰文首先回顾了疫情影响下本次年会从酝酿、筹备到举行的过程,向关怀、支持学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与会务组表示衷心的感谢。接着,彭丰文对本次大会进行学术总结,她充分肯定了主题演讲、分论坛和评议等环节的亮点,指出此次年会既有宏观、深邃的理论探讨,又有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对学术界具有示范与引领意义。同时,她指出本届年会参会论文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广泛涵盖各个学科,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史以历史学、民族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点,认为本次会议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民族史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有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学术根基,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彭丰文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中国民族史学会的工作,共同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彭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与会学者们以高度的政治敏锐度,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老中青三代学者汇聚一堂,真正体现了中国民族史研究旺盛的生命力,未来可期。最后,彭勇祝愿中国民族史研究越来越好,学会也越来越兴旺发达,希望各位同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立足各自的专业领域,开拓创新,携手提升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更大贡献。在线上和线下会场热情洋溢的掌声里,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圆满闭幕。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开幕式致辞
   
    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致辞
   
   

线下会场

   
   

线上合影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教授闭幕式致辞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